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每一个教育人都会心存这样的疑问。在提出疑问的同时,大部分人选择随波逐流,放弃思考,因为前方困难重重。我总说,教育这行,往往是水最深,但却最单纯的行业。无论怎样,我却为她深深着迷。朱教授打破自己心中的疑问 ,勇于战胜一切,追逐他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梦想。他像教育圣母,为不知所措的教育人在即将迷失方向的深夜航海中点亮了一盏前行所需要的明灯。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思考,只是思考的不到深处,思考的不彻底,思考的不勤快,思考的不系统。很庆幸,在这个即将踏入研究生涯的暑假,遇见了他的思想,如醍醐灌顶,将自己所有的教育疑惑以及教育愿望付诸于理论与实践,文字与思想。
他说,他们永远不会孤单,因为那些“尺码相同的人”知道,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追梦人。
他说,他们永远不会停步,因为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早已经写上他们的旗帜。
为何不加入他们,即使此时此刻的我们行动会有所受限,但无论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的思考之绪。那么就趁现在,跟随他们,一起来场与新教育的灵魂之约吧。
教育的使命所在之一: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他说,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到现在,20多年了,素质教育在中国没有做下去,个中原因需要认真思考。素质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最好载体。
人们习惯性的将新教育实验作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典型,当然不缺乏道理。素质教育提出年份之久,但却没能很好的付诸实践,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外部原因是体制上的,即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将整个教育导入考试的平台上去了,从高考到中考,到小升初的考试,可谓一脉相承。高考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为何现如今的人们对此越来越紧张,其社会原因可能是政府的推波助澜。实际上,教育上的唯分数论,就是经济上的唯GDP论的遗毒,政府本身就是以高考分数论英雄。
何为素质教育,归根到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张扬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并且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简言之,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过去讲素质教育,往往偏离到了简单的特色教育,吹拉弹唱,艺术,体育,没有涉及到素质教育的根本。朱教授认为,这个根本就是读书,是书香校园。的确,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就连中央综合一频道都推出了一档以阅读为主题的节目,由知性而又优雅的董卿主持,这档节目会启发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从此刻开始阅读。
PS: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分别为——第一个行动叫营造书香校园。第二个行动:师生共写日记。第三个行动:聆听窗外声音。第四个行动:熟练应用双语。第五个行动:建设数码社区。最后一个行动是:创设特色学校。(未完待续)
阅读是一件最美的小事之二:新教育实验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他说,教师的发展是“新教育实验”的起点,“新教育实验”成就了一大批教师。“新教育实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它的行动和理念契合了目前世界上最深刻的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模式,即专业引领,行动反思和同伴互助。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实验。
老师,您辛苦了。教师专业成长有三个模式,即学术模式(专家或专业引领模式),反思模式(实践模式),生态模式(同伴互助)。
第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最重要的成长方式是阅读,是书香校园的建设。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灵魂,不提倡阅读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养学生的精神饥饿感,“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注意把握阅读的关键期。
第二,行动反思。
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写随笔,强调“共同”。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伴随着文字的这种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一段时间由一个问题导入来写教育随笔,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发生在教育情景中的所有类似的东西全部做成专题性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出一套中国典型的教育案例库。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方式后面都有他的价值观,都有他的教育依据,我们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记录,实际上已经从写教育随笔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之路。在行动中或者说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已经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好的方式。
第三,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被一些国外学者说成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所谓生态即环境,教师成长不是孤立的,不是一个个个体的成长。心理学角度的“共做效应”就是共同来做的效应。一个人做事情容易疲倦,大家一起做事情,就有了工做效应,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