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作者: 李明妤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23:36 被阅读0次

    归属感和价值观是幼儿时期绝大多数行为的出发点。孩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对日后的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亲密关系的第一个阶段是争夺注意力,被对方的特质吸引,或者伪装自己来吸引对方。而绝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对方与你的期望落差很大。于是陷入了第二个阶段权力斗争,试图改造对方达到自己的需求。在不断的改造与被改造过程中,摩擦不断,争吵往往从当下的话题接连不断转牵扯到其他话题。如若改造不顺遂,多半会陷入下一个阶段——报复。冷战、暴力、疏远,幸灾乐祸这些都是报复的体现。当一切费尽心思无从改变,可能会放弃,破罐子破摔,任犹他去吧。但一部分人也可能有机缘过渡到内省阶段。

    内省争吵的缘由是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和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和我们幼时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幼时不听话,母亲把你关到屋子里反省,年幼的孩子独自一人感到了被抛弃的恐惧。结婚后后,对方不像以前那么勤快的过来哄她,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错觉,这只是激起了年幼时伤痛场景。而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内省报复的原因是什么?刻意伤害对方,是一种注意力转移。报复的快感会减轻直面内心的痛苦。因为,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

    内省我想要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每次争吵的情绪是否似曾相识?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我能不能用爱回应这种感觉?不要站在对立面,用爱去抚慰伤痛。

    坦然面对内心早年的伤痛是解决亲密关系的根本。在一段关系中,有一些特定的角色,比如受害者,迫害这,拯救者。小时候父母一吵架,家中的孩子就会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来讨妈妈开心。有人会称赞这孩子真懂事,其实只是孩子是作为一个拯救者出现来平衡家庭关系。有时候孩子管用的手段还会故意受伤,突然发病等等,这是同一个道理。这三种角色会相互转换,处理不好婚姻关系,会陷入“受害者牢笼”不能自拔。受害者惯用的思维是遇到问题时,感到恐惧、自悲自怜、抱怨,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替罪羔羊,是被牺牲的对象。比如一个家长照顾孩子饮食学习,受害者会觉得这些我不情愿做,但又不得不做,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时间,孩子那么不听话还和自己作对。而有些家长在劳累之后看到孩子吃上丰富的饭菜,斗智斗勇完成作业后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解除这种模式首先一点是突破自己的认知框架,觉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套用张德芬写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一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缺口,不断丰盈的过程。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mg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