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再见,在也不见》观影感之二

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再见,在也不见》观影感之二

作者: 卿云lusindaen | 来源:发表于2016-09-14 19:28 被阅读41次

    同一个男演员,三个导演,三个故事,组成了一部电影。三个故事都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配乐很统一,很加分。叙事舒缓,细节表达隐晦,三段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湖畔》。

    《湖畔》由新加坡导演执导,却最有台湾风格,情节也相对完整。众所周知,台湾出少年,少年人的陪伴和相知无关性别也没那么多禁忌和界限,因此少男少女间的爱情和友情永远是傻傻分不清楚,《湖畔》拍出了这份不清楚。特别之处在于,这一次,动人的不是兄弟情,而是命运的无常。年少轻狂时以凌厉的眼神许下誓言“我要骑着我的脚踏车离开这里,再也不回来”,多年后却带着哭腔请求“把我带回去就好”。人人都对现状不满,人人都因自由和远方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命运捉弄的不是某一个个体,我们共同拥有这份无常,因此唏嘘。除此之外,两位小演员对青春的骚动与压抑表达得也足够真实。林仁政的张狂与戾气,眼睛里盛满的是远方;陈德明的害羞与怯懦,低垂的眉眼,吞吞吐吐的不只是话语更是行为。这是两种青春的碰撞产生的情愫,悲哀在于,无论哪一种,都遭遇了难于挣脱的束缚。台湾的山间,雾气缭绕,意味着地理和观念上双重的闭塞:地势隔离了视野,闲言碎语阻断了情感。似乎陈、林二人的家庭都不完整,同样的压抑,同病相怜。像背景一样存在的乌云般的压力中,少年的无力感密密麻麻,令人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小明对小四说的那句:“这个世界不会为你改变的”。少年心境,正感受着世界的不友善。与昏暗的屋子和血腥的屠宰厂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湖畔了:湖面开阔,水汽袅袅,芦苇婷婷,仍然是说不上明亮的压抑感,青春期弥弥满满的精力却在这片小小的无垠里被短暂地释放,以摔跤、游泳、骑脚踏车的形式。这是死气沉沉的日常生活里的一次喘息。

    《湖畔》给我印象最深的的是两位男主角对彼此情感的流露愈加隐忍克制,还有两个青春少年在阳光明澈、湖水温静中赤裸呈现的诗意。男性身体作为影像中的审美对象,这样的个体审美体验接通的其实是深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而我们在闪烁着自然灵光的湖水、芦苇和少年的身上领略到一种神秘的震撼灵魂的感觉,则是导演有意构建的深层隐喻:自然身体动人心魄的美与原始的本能唯有在人世隔绝的湖水深处才能得以唤醒,或者说,世人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湖畔,唯有两个男孩才能感悟到其中神圣的美:那是他们情感灵魂得以皈依和安顿的伊甸园。

    理解至此,我们才能明白杨佑宁临刑前最终的遗愿,才能懂得为人夫为人父的陈柏霖欲语泪先流的难言哽咽,也才能感悟到这一对“挚友”双目凝视间无需多言的默契,被视为禁忌的湖水所代表的人性内在的心理现实究竟是什么,陈父扮演的又是怎样的角色身份与文化隐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再见,在也不见》观影感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nv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