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4年《肖生克的救赎》上映,直到现今它仍然堪称电影经典。
这部影片我总共看了两次,简单讲它的内容就是一个男人因杀人而入狱,但当得知自己是清白之后计划的一次成功逃跑的故事。
说实话,关于这部影片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按其内容来说,它不如《七号房的礼物》里承受不白之冤入狱的智障爸爸为了洗冤的故事带给我的感动。
两个故事的开始,《救赎》里是不知自己是否杀人,却被判入狱的男主,在《礼物》里是一个只有6岁儿童智商却无法为自己争辩的男主。
在这两个故事里的主角同样是无辜入狱,但一个是智障人,一个是正常人,并且前者还有一个女儿,这种强烈的对比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若说只看剧情,我选择《礼物》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长久以来亲情方面的电影总是最容易触碰人心催人流泪的,而相对的《救赎》里,它表现得更克制更隐忍,你需要像故事里的男主一般,即使是在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杀人的情况下,也仅仅只是泄露出一丁点的疑惑和不满,这样的影片似乎更适合年过半百的老人去回顾过往。
我说我不喜欢《救赎》的开始,是因为它带着现实中本来的冷漠,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本来的模样,而相对礼物里,这种冷漠变得温情化,有了戏剧感,让人经不住怀疑它的真假。
2
说到《救赎》的现实感,是因为你看到影片中大多数人开始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定时的早起和睡觉,只有被允许才能撒尿以及生活在永远无法得到自由的牢笼里,人们从开始的反抗到忍受,再到习惯,以极快的速度适应了监狱中的一切,因为改变意味着毁灭,只有屈从才能生存。
而这些是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的。同时,它让我想到一个经久不衰一直被提到的话题——自由。例如工作、生活,现在好多人都说工作在“体制内”,整日做些无聊枯燥的事,拿着从来不变的工资,觉得自己被困在“监狱”里,这与救赎里关在监狱的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同?
应该说我们其实就是《救赎》里的那些大多数。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不敢大声喊叫,不敢冲撞生活,只能接受,接受这个冷漠的现实,但我们又与牢中人不同,我们是有选择的。
这种选择所需要的条件是与《救赎》中男主有一样的秉性:沉着冷静,从容不迫。当他看到有希望可以逃出监牢后,用了二十年挖通了隧道,这种漫长的努力需要的不仅是毅力,还有不灭的希望。特别是当他等到这一天的来临时,他未曾表现出任何异常的狂喜与焦灼,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3
在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努力许久而未看到任何希望时就中途放弃了,他们不甘愿回到从前的样子却又迫于无奈害怕永远看不到希望放弃了之前的努力,重新回到了牢笼中。
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只能说我为此感到遗憾。不是遗憾他们回到牢笼中,而是遗憾他们没有进入另一个牢笼,一个他们更喜欢的牢笼。
在《救赎》里,男主利用自身银行职员的工作为朋友获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优待,为自己获得了狱警的保护以及帮助监狱建设图书馆的奇迹,不得不说这些待遇是由他的职业所带来的好处,而他的职业是他进监狱之前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人设背景,但最最重要的却是他满怀希望可以逃出监狱的心。
这是《救赎》里的主旨,精要。
图片选自电影截图看完《救赎》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影片里另一个老头出了监狱却选择自杀,而男主逃出了监狱却可以快乐活下去?也许像老头信上所说:外面的改变令我难以想象……晚上我不能入睡,经常作噩梦,身体像一只往下掉,醒来时感到恐惧,要想一会儿才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许我该用枪打劫,让他们好送我回家……
对于外界,监狱已经如同他的家,而对男主来讲,他其实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狱中混得风生水起,但他还是选择离开,是因为他得知了自己未曾杀人,而这一点是致使他最终决定逃出监狱的主要原因。
既然我不属于这里,我就应该去往适合自己的地方,即使那个地方仍然是牢笼。这是我从男主身上所看到的,也是我从生活中学到的。
说实话,无论是影片还是生活,我都看到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男主和我们笼罩着,在影片中,男主很幸运得逃出监狱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接踵而来的他依然会有更多的事情面对,只是这个时候他生活在自己建造的牢笼中,而现实中的我们,被生活、被父母、被爱人、被自己各种无数的牢笼困于其中,有些是迫不得已,有些是心甘情愿,但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我们想要的某个牢笼。
4
回到开头我提到的《礼物》里,我忽然明白为何它不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不是因为它故事不够好,演员演技不够精湛,而是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救赎》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人类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