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评论一位朋友的文章时,想抖个机灵,体现闽南语特色,就回复了“你这个xx很机车诶”。结果不小心暴露智商。
还记得之前《脱口秀大会》有一期请了汪东城,大家一起调侃他很“油”,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回答“你很机车诶”。我当时对“机车”这个词的理解是“喜欢调侃人”“毒舌”,不算贬义。
我回复文章后,脑海中一直萦绕着“机车”这个词,于是顺手查了一下,结果大吃一惊,“形容这个人很挑剔、问题很多”……吓得我赶紧删了评论,希望没在这个朋友心中留下阴影。
这个经历促使我在使用不熟悉的词语时,事先去确认它的准确意思。
我这两天在看漫画《父与子》,其中一些画让我不自觉想起“包袱”这个词。之前在脱口秀大会屡次听人提起这个词,也大概知道它源于相声,前车之鉴,我还是认真查了它的意思。
我要查的不是“包裹”“行李”的包袱,也不是指代精神负担的“明星包袱”“偶像包袱”,而是相声术语中的包袱,“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
既然艺术无国界,那么艺术之间肯定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就像文史不分家一样。所以《父与子》这部连环漫画,其幽默的风格和相声、脱口秀中的幽默肯定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幽默风趣的系列音频,里面提到段子的基本公式:
段子=铺垫+包袱
其中铺垫指的是建立一个思路,把你引向方向a,给你建立一个预期。而包袱是把方向引向b,也就是打破预期,以此制造意外感。
第二个思路一定要合理打破第一个思路,才能让人出乎意料,哈哈大笑。
前面铺垫的部分不需要好笑,只需要陈述一个事情就行,而且越正经越严肃越好,好笑的部分是在后面的包袱。
举个例子:
因为早恋,我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心情无比忐忑。我跟班主任聊了三个小时,
……
……
班主任终于找到了自己单身的原因。
在这个例子中,铺垫部分是我因为早恋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这时候会有一种思维定势把我们指向方向a,大家很容易想到我会被班主任批评教育,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地信息不全。
后面的包袱部分,产生了一个转折,把观众吸引到了方向b,于是幽默感就产生了。
制造包袱需要开动思维,寻找新的切入点。
包袱在连环漫画《父与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找几个图和大家分享一下。
幻想破灭父与子流落到荒岛上,好不容易看到一棵麦子,父亲对儿子大谈其谈他要如何用一棵麦子种出一片麦子,再把它做成面包、蛋糕、饼干等,我们也跟着父亲的美好图景出神。结果一眨眼,唯一的麦穗被鸟吃光了。
漂流瓶求救父与子突发奇想,在纸上写上“我们想和邮瓶的发明者见面”,再把纸张装进漂流瓶,塞好瓶塞,由父亲远远扔入水里。这时候我们的预期是它能否实现,下一秒漂流瓶重重砸在一个游泳的人头上,于是父与子被追打了。
我想看歌德的书儿子对父亲说,他想看书,父亲给他一本薄薄的《鲁滨逊漂流记》,儿子拒绝了。他指着父亲的书架说想看歌德的书,而且不止要一本,而是三本,父亲很惊讶地把书给了儿子。我们和父亲一样纳闷儿子的举动。转眼间,发现儿子拿着歌德的书垫脚,正在够树上的水果呢。
只是简单地举了几个例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完整的漫画。很多笑点,也很多温暖瞬间。比如,
周末的惊喜这种惊喜,简直不要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