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谷歌方法》---锚定自身

《谷歌方法》---锚定自身

作者: 爱吃香蕉的猴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08:18 被阅读3次

    本书是继《重新定义公司》《重新定义团队》之后,谷歌三部曲的第三本书。作为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之一,谷歌成功的核心方法在于吸引创意精英、提供平台、打造卓越产品。这本书以谷歌地图为切入口,讲述了谷歌地图是如何从零开始,最终成为月活用户超过10亿的顶级产品。

    核心内容

    谷歌地图最初并不是由谷歌公司发起的,发起这项产品的,是一个叫做Keyhole的小公司。这家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始终锚定自身,坚持自己的理念,最终抓住机遇,赢得了谷歌的青睐。从谷歌的角度来看,谷歌地图的成长史也反映出这家长期主义公司背后的运营逻辑。

    前言

    这是继《重新定义公司》《重新定义团队》之后,谷歌系列作品的第三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谷歌地图”这个产品,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有关技术研发的故事,比如谷歌是怎么攻克技术难关,怎么实现创新,等等。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这不仅是一本有关网络地图这个产品的技术简史,同时,它是一部很有趣,让人很受启发的商业小传。这个故事一共有两个主角。

    第一个主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叫Keyhole,翻译过来就是钥匙孔的意思。这家公司1999年起步,但是,成立没几年,它就用光了所有的钱,濒临破产。但是,你可千万别小看它。因为真正发起“谷歌地图”这个产品的,就是这个叫Keyhole的,生命周期才不到5年的小公司。它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才开始有了转机。就在这个时候,它遇到了这个故事的第二个主角,也就是谷歌。

    按照通常的设想,这个公司既然研发出了这么棒的产品,它应该被很多大佬看好,抢着收购。但事实上,并没有。Keyhole直到被谷歌相中之前,并没有接到太多的橄榄枝。换句话说,谷歌当时收购的,其实是一个跟自己的业务没有任何关联的,很多人都不看好的公司。

    说到这,咱们就自然而然地,从这两个主角身上,引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Keyhole这家小公司,是怎么发起人人都能使用的数字地图,并最终和谷歌一起做出谷歌地图这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的?第二个问题是,谷歌为什么要收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这个决策背后的商业布局是什么样的?

    从谷歌和Keyhole的故事里,你还将看到,一个有关互联网创新的有趣逻辑。那就是,一个顶级的,具有长期价值的产品,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这本书的作者叫比尔·基尔迪,他曾经就是Keyhole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后来担任谷歌地理部门的产品营销经理,负责“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推广。基尔迪可以说是Keyhole的元老级人物,他全程见证了这家公司从起步到蜕变的过程。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以Keyhole这家公司为线索,说说这家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是如何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抓住机遇,逆流而上,赢得谷歌青睐的。后半部分,我们站在谷歌的角度上,来探讨一家长期主义公司背后的运营逻辑。看看谷歌是怎样吸引创意精英、提供资源平台、打磨出优质产品的。

    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重点,初创时期的Keyhole团队,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突破的?

    让我们先回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Keyhole团队的初创时期。那时的Keyhole只有五个人,其中的领袖叫做约翰·汉克。别看这个团队里的人不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精确的电子地图。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精确、人人都能用。

    想做到这两点,特别难。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两个目标,是很矛盾的。

    先来看精确的问题。解决它有多难?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很难支持到一个全民级的数字地图的诞生。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Keyhole的产品只能在电脑上用。Keyhole公司为了呈现高分辨率的地图,储存大量的数据,导致普通配置的计算机还带不起来,动不动就会宕机。

    那有没有人能解决精确的问题呢?有,但是它针对的是企业,操作又特别复杂。当时市面上垄断级别的地图厂商,叫Esri(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不过这家公司主要是和一些大型的企业或者政府合作。比如帮助警方绘制犯罪案件的地图,帮助房地产企业绘制商业热点地图等等。但这也意味着,这项技术的门槛特别高,创建地图的时候,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培训。作者还在书中调侃:“使用Esri软件创建地图,需要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培训。花上四年时间学习如何使用它,你都可以拿到官方认可的GIS(地理绘图)大学学位了。”你看,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要保证精确,有高度清晰的分辨率,就意味着不可能是人人都能用的产品。

    不仅如此,Keyhole创业时,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当时的经济背景。当时正赶上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美国各家互联网公司时常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造假、高管套现等情况。企业没有地方可以融资、初创公司大批死去,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寥寥无几。在这个时候创业,可以说是极其艰难。

    Keyhole团队也是如此。创立几个月来,好几个投资意向都化为乌有,公司连网站的域名也迟迟不能买到。办公地点呢,也还只能缩在别家公司的一个隔间里。更糟糕的是,在2001年底,Keyhole原本的商业计划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被彻底颠覆。

    你看,上面说到的这几点,对于Keyhole来说,想要坚持一开始的想法,也就是做出一个极度精确的,人人都能用的地图产品,真是太难了。

    看起来,也许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向现实妥协。比如可以学习行业老大的先进技术,模仿着来。既然这项技术有大量的需求,我至少可以从已有的蛋糕中分出一小块,至少可以先让企业生存下来。又或者是降低产品的配置要求,让绝大多数电脑都可以用,这样还能多拉拢一些中低端用户,至少可以多一些流量,扩大一下影响力。

    但是,Keyhole还真就不这么干,就是不妥协。用约翰·汉克话说:“我不希望我们开发一个迁就现在的计算机的产品。我们希望开发一个能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的产品。”Keyhole要做的,就是一个人人都能用的高质量的数字地图。

    其实,Keyhole的不妥协,并不是一味地顽固坚持,而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并坚信自己做的一个长期主义的产品,相信它的价值一定可以在未来兑现。所以Keyhole要做的,就是锚定自身,按照自己的理念,把产品做到最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针对“人人都能用”这个目标,Keyhole团队在不牺牲精致度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操作门槛。就像刚才所说的,使用的时候,你不需要去掌握一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只需要点开这个软件,在信息栏里输入你想要的地址。这就直接转变了公司商业模式,由原来的对接企业,变成了直接针对每个消费者。为之后智能化、个性化的导航软件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提升软件运行的速度。虽然在当时,普通的计算机,很难带得动这项软件,动不动就会宕机。但为什么Keyhole要坚持去做这样一个对配置要求极高的软件呢?这是因为,能够快速加载地图,才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每个人拿在手上就能用的软件。也正是这个原因,让Keyhole跟上了技术发展的进步。之后功能强大的电脑、宽带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出现,简直能和这个产品无缝对接。

    最后呢,想要做出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产品,对数据的重视,也是Keyhole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Keyhole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集各种信息,储存在系统内,可以供用户随时调取。后来,还进一步研发出KML,就是“Keyhole可标记语言”的缩写。KML这项功能,可以让用户相互交流信息。就是说,用户A可以在自己的地球视图上标记。然后将这些注释和标记作为KML文件发送给用户B,这时,用户B就会看到完全相同的注释和相同的视角。你看,这就让这项产品变成了多个用户协同参与。这更符合了当今的互联网思维,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大数据”这个词,可没有现在这么热门。

    靠着不妥协,认定自己的长期价值,Keyhole在2003年,迎来了转机。

    得益于自己的产品定位,Keyhole团队得到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订单,额度是7.5万美金的合同。这点钱真的不算多,但却让团队成员感到无比的兴奋。这是因为,这次合作的 “甲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但如此,CNN还答应,只要在电视上使用这个软件,就会把Keyhole的官方网址打在屏幕中。这就意味着,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平台,免费做了广告。可以说,正是这次合作,让全世界看到了Keyhole产品的强大功能。

    2003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出兵伊拉克。这可以说是当时最具吸引力的热点时事了。全球各大媒体都在密切地关注这件事,CNN更是对其进行24小时的连续报道。在报道的时候,CNN所使用的正是Keyhole的全球观测系统。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从屏幕上看到一个蓝色的地球,随着镜头不断拉近,穿过大气层,看到中东的地貌,再逐步锁定到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而不管镜头拉到多近,屏幕上始终打着Keyhole的官方网址。

    更厉害的是,由于Keyhole对于数据的重视,使得以往的画面,也储存在这套系统中。配合新闻播报,可以随时调取这个地方受炮火打击之前的画面。这给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战争前和战时的画面对比,比任何文字或者口头播报都要有说服力。《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这家科技公司,投资机构闻讯赶来。其中,就有谷歌。

    2004年,谷歌向Keyhole正式抛出“橄榄枝”。当时的谷歌,正准备纳斯达克上市,已然是科技与资本圈的新宠,它们出资3000万美金。但是,让Keyhole公司团队成员加盟谷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金钱,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对谷歌的报价没有太多想法,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谷歌的数据和规模。”在决定加入谷歌时,Keyhole团队仍然坚持的是当时的想法,向用户提供能够被快速流畅浏览的三维模型地图。

    在收购的第二年,谷歌运用Keyhole中丰富的数字化地图和卫星图像作为基础,生产出了大名鼎鼎的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有一次,数百万用户同时使用谷歌地球,从太空中鸟瞰自己的家,一度导致谷歌公司的服务器瘫痪。这款产品也被称为“有史以来最轰动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以上就是Keyhole公司在互联网经济几乎崩溃的情况下,从艰难起步,到抓住机遇,实现转型的故事。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坚决不妥协,坚持自己的长期主义价值。让Keyhole在困难的经济环境中逆流而上,完成转型,赢得了谷歌的青睐。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想和你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地图这个产品本身,决定了Keyhole的研发团队不能妥协。数字地图,在本质上给人提供的是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对于这么一类产品来说,如果提供的信息,发生哪怕一点点偏差,可能就会让它失去信用。也就是说,它必须做到接近百分之百的精确。这也意味着,要做到这点,同时还要提供高分辨率,快速加载大量的数据,本身就注定了这个产品不能是一个迁就目前计算机的产品,而是要成为“一个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的产品。”

    Keyhole团队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家坚持长期价值的公司的成长。在市场上,大体有两类企业,其中一类是跟随热点,不断调整方向,追求短期利益。而另一类企业则是,认准自己的长期价值,无论市场形势怎样变化,始终能够锚定自身,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其实,想要取得大的成功,你可以选择根据市场的变化,成为热点领域的头部,分走那块最大的蛋糕。但这很难实现,尤其是对于刚刚创业的公司来说。你可以想想那些你已经卸载掉的App,它们中是否有很多都在追求某个当时热门的功能或话题?但其中大多数都会很快被人遗忘。那还有一个方向,就是能够看到未来的大致趋势,认定自己的长期价值,也许早期会生存地比较艰难,一旦机会来了,你所坚持的理念或产品就会被接受,被认可,从而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部分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一部分。从Keyhole团队的艰难起步,到被谷歌看中,合力生产出伟大的产品。其中,把握未来的趋势,锚定自身,坚决不向现实情况妥协,是Keyhole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站在谷歌的角度上来看,就又会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谷歌是一家主打搜索引擎的公司,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广告。这看上去和地图业务并没有什么关系。那它为什么要去收购这么一家小型的数字地图公司呢?

    我们能看到的是,这次收购极其成功。它不仅仅创造出了月活10亿用户的杀手级产品——谷歌地图,谷歌还与原Keyhole团队一起,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还相继推出了谷歌地球、谷歌街景,彻底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和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但是,回到当初,看似毫无关联的业务,为什么能让谷歌产生兴趣?是什么因素让谷歌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想要去创造出这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专门请教了吴军老师。其中的原因,和谷歌的商业逻辑和战略布局是分不开的。

    谷歌的商业逻辑,具体是怎样的呢?谷歌的创始人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谷歌还没有挣到钱,甚至是还没有成立时,两个人就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既免费又方便地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的公司,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之王。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免费和方便。佩奇很早就说过,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完全可以值一万亿美元。因此,谷歌的东西必须是面向大众的,并且是便于使用的。

    在谷歌刚成立不久,公司请了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网EchoStar的老板来作报告。在当时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死光了,其他的公司都在萎缩。而EchoStar的事业却蒸蒸日上。当时的市值是一百多亿美元。

    听完报告,佩奇讲到,你们看到了吗?EchoStar的东西其实都不是自己的:它不会做卫星,因为它们是买来或租来的;他不自己制作电视节目,而是从媒体公司授权获得的;它也不做卫星接收器和机顶盒,前者是从中国买的,后者是从摩托罗拉公司定制的。它做的事情就是把电视节目送到终端用户家里。但是就这么一条,它就值上百亿美元。

    其实谷歌的商业模式也是这样,只要把互联网的内容送到千家万户就行了,至于互联网的内容谁的,并不重要。

    说到这,你可能就会明白,这次收购,太符合谷歌的商业逻辑了。谷歌的服务已经是超越了互联网索引的内容,利用互联网实现搜索引擎和其他业务的双赢,是谷歌商业模式的核心。比如,谷歌新闻实际上不是自己的,而是它搜索别人的新闻,方便大家查询。地图也是这样,从第三方手里买来应用和数据,而谷歌要做的,是创造出一个大家容易使用的界面。

    了解了谷歌的商业逻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本身没有地图业务的谷歌,会去收购Keyhole这样的公司。这次收购,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谷歌的战略布局。

    吴军老师说,谷歌考虑的是整合全世界信息,历史上它只有文字和图片信息,因此想要通过收购Keyhole获得地图信息。

    除此之外,谷歌还收购了各类公司,来构建宏大的信息系统,进行商业布局。比如,通过收购youtube视频网站,获得视频信息。成功收购的公司还有android(安卓),来迎合手机互联网;收购doubleclick这家网络广告服务商,是为了获得企业级广告销售。之前谷歌试图销售品牌广告,但是进不了这个行业,干脆就收购了doubleclick。还有,收购摩托罗拉这家老牌手机生产商,是因为摩托罗拉的专利。

    回到收购地图这个问题上来,用拉里·佩奇的话说,就是“我认为它可能会成为谷歌的核心,似乎很多类型的数据都可以围绕地图和地理来组织。”佩奇是想把地图作为一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所有的位置都会被记录。从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交通网络系统,到各个地方的商户信息,再到某个公园、小区,某个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都可以整合进地图数据库。如果说在拉里·佩奇眼中,谷歌的使命是“整理全世界的信息”,那么谷歌地图的新算法就是,“通过地理整合全世界的信息”。

    而一旦这项技术成熟地出现在用户面前,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它将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甚至是看待整个世界的视角。不仅如此,把地图信息当做一个重要节点,谷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和商业上的布局。比如,收集地理数据可以虚拟还原整个城市的风貌,这也就是后来的谷歌街景。你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城市里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商店。在完成扫街后,无人驾驶技术也可以被提上日程,进行开发了。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和公司主打业务没有关系的地图业务,会被谷歌看中,收入麾下。谷歌这家公司致力于整合全世界的信息,用互联网手段把这些信息送到每个用户面前。而Keyhole则有着先进的信息地图技术,尤其是对于数据的重视,是谷歌收购的一项重要原因。

    可以说,这次收购,非常符合谷歌的商业逻辑,是它从大处着眼,利用整合世界信息进行战略布局的体现。谷歌地图的成功,也离不开谷歌的核心方法,就是吸引创意精英,为他们赋能,提供不设限的资源和平台,打磨出卓越的产品。

    总结

    从谷歌地图的商业小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技术的发展,或者公司的成长,其实都有一个关键的临界点。在达到这个临界点之前,往往很难被人熟知,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用途。但它一旦越过那个临界点,也就是达到技术上的成熟后,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自然就有许多资源与其对接。

    就拿Keyhole的地图产品来说,在实现快速、精准并且有大量数据存储这些条件之前,几乎很难取得发展。在市场上,能派上用场的领域也很有限。而一旦突破这个临界点,就会有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和它共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当谷歌地图、谷歌地球这些产品成熟后,除了我们上面说的,帮助人们出行导航,或者看到世界各地的清晰图片外,还被应用到了很多原来根本想不到的地方。包括灾难救援、环保可视化等。有的机构甚至还通过谷歌地图,发现了新的岛屿和新的动物物种。不但如此,这项技术,还促进了像Airbnb(爱彼迎)、优步以及AR游戏等基于地图的新科技、新企业的发展。

    可以说,谷歌地图的成功,是Keyhole团队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也是谷歌从大处着眼,进行商业布局的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谷歌方法》---锚定自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qp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