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之一就是作业管理。关于作业管理,不仅要关注作业如何设计,也要关注如何借力技术,实现减负增质。
以下就结合学科类App的使用,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选择:让“练什么”有设计
自2018年,我就在教学中引入学科类App—“小盒作业”作为日常作业的一种辅助。在长期使用中,不停地遇到问题,再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积累了一些经验。
每一款学科类App都有比较丰富的题目资源,但是,基于对学生视力的保护,也是对作业管理当中每天作业时长相关要求的遵守,每天布置的题目数量都有限制。那么,当天必须练习什么,则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做好选择。一个阶段学习之后,作业当中,既要有及时巩固性练习,也需要有阶段回顾性复习,而关于这些,在App中鲜少有现成的呈现,为此,又给老师留下足够的、自主设计的空间—先选择,再整合,最后推送。
比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可以安排几道《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再安排几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让“练什么”有设计,有保证。
二、每日反馈:让“怎么样”有回应
学科类App一般都有自动批改功能,但是,那也仅限于知道自己的对错,班级的整体情况呢?学生端一般无从知晓。为此,教师每天都要将从教师端看到的班级整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表扬优秀作业,摆出共性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提供正确解答,将教、学、评一体化在这个环节也得到闭环和自洽的践行和体现。
三、关注个体:让以人为本看得见
以上评价,主要面向全体。因为技术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非主观能力导致的作业不能正常提交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需要追问目的,厘清本质,给学生以其他形式予以补救的机会。
比如,可以将未能正常提交的问题手写一遍,拍照上传,老师批改。虽完成端口不同,但对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检查效果不受影响。
四、纸媒互补:让目的化被彰显
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即便是使用App辅助作业管理,但是,传统的作业形式因有其独特价值,仍然需要予以使用,且是与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比如,用竖式计算,手机端或电脑端因摆竖式操作效果不理想,所以,还需要以纸质的练习为主要形式。
再比如,关于算理的表示,可以画图。在手机端或电脑端完成,也有其局限。
诸如此类,都需要及时回归纸质,对作业形式予以合理补充,使作业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如此这般,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要求掌握的重点,灵活选择不同作业形式,让目的永远引领作业管理,以不拘泥于作业形式,实现作业的有效,甚至是高效。
学科类App让老师批改作业负担得到减轻,使得老师能够把更多精力转向作业的设计,包含题目的选择,问题的整合等等。
目前,并不是所有老师已在使用学科类App,其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家校是否达成一致开始。不管处于哪个阶段,主要因为什么,我们都需记住—想,永远是问题;做,才可能有答案。
心理学一项研究显示,我们的动机决定了我们面临障碍的数量和难度。不同的人对障碍及其困难程度有不同的感知,人们试图实现的目标类型和愿望程度,都影响着人们对障碍的感知,以及与障碍的关系。尝试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成想要做的事情,就可以真正愉快地体验生活。
当我们看到技术的优势,又能站在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立场,那么,就一定能从“用起来”起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实现用技术辅助教学,赋能师生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