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
赖声川的高明之处在于,指出创意的勃发与完成来自生活的修为。与自己沟通是培养创意的基本规范。让读者检视自己,从自省中建立见心明性的自觉。
李安:
赖声川修持佛法极深,愿意分享的经验与法门能帮助我们除去认知的障碍,启发心智的能源,一窥创意的奥秘。
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性,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或者在组合的过程中也需要看到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灵感是“看到”的一刹那,小至看到一个基本创意点或一些不相关事物的新连接方法,大至看到庞大完整的作品,连组合细节都一体成形。
灵感的发生与我们的内在需求相呼应,针对创意题目,灵感提供可行的答案和方向。
梦中的灵感来自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灵感发生时是可以理解的,并且针对了意识中的或者潜意识中的所关心的题目而来的。
当我苦思一个创意题目时,灵感的到来是针对这个题目的。万一是另一个题目的答案来到心中,这题目也必定是自己 意识或潜意识曾经浮现过的。
灵感的逻辑性比较难以捉摸,它出现的面貌比如说是A,但是它带来的联想未必是B,很可能是C,而从C未必顺理成章到达D,也可能直接跳到结论Z。所以从A突然直接跳跃到Z,也并不神秘。跳跃的逻辑也是一种逻辑,道理自然存在于它发生的过程。
为什么在某一时刻,创意人会针对自己的作品得到新的视角,看到新的可能性,知道如何组合,清楚地排列?不管多么随机、庞大、复杂,灵感的发生,确实有脉络可循。
列举本人的作品《如梦之梦》的创作经验及创意过程 来讨论,首先是剧本的特点是故事中有梦,梦中有故事,故事套故事,人物套人物。
灵感得来的过程,在于平时欣赏名画的时候,会自发地产生联想。
根据一幅画中有画的内容,用这样画中画的概念转换成了故事中的故事的构想,在心中已经起了一部作品的架构,还取了一个剧名。
此时还仅仅只是一个构想而已,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创意人有一种习惯,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连接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
这本身不叫创意,而是创意人会玩的游戏。使用关键词“如果”,这样的游戏不需要主动去玩,而是在某些类似的情况下,它会自动跳出来!
看到不同的人、物等都会推演下去这个游戏,当然自己也不会做任何记录,但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在思考这些内容了!
即使这样思考了,这样的联想也并不足以成为一部作品的构想,也只不过是艺术工作者脑中例行的有趣游戏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