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来,你觉得是内向性格好,还是外向性格好?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你不得不承认,相比内向性格,你会觉得外向性格的人生活会更顺利。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都会因为自身性格的一些问题而感到困扰。比如,性格内向的你,在社交场合不善言谈,在他人看来不容易接近或者无趣;性格外向的你,有时做事爱冲动,事后又会经常后悔。你也许会因此困惑,性格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了吗?
在《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一书中,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指出,“你的性格类型塑造了你,但它没有锁定你。”这意味着,虽然我们是内向性格或者外向性格,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按照内向性格或外向性格的固有观念来限定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必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需要在了解性格形成的原因基础上,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拓宽自己的舒适圈,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难道性格不是天生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西尔维亚·洛肯的脚步,一起揭开性格形成的秘密吧。作者西尔维亚·洛肯一直都在研究性格领域。虽然她本人是个内向者,但她不只是研究内向性格的人,还研究外向性格的人,并指出两种性格的人该如何相处。在多年研究的过程中,她写出了“性格心理学”系列作品,即《内向心理学:如何安静地发挥影响力》、《内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
在《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以下简称《性格拼图》)一书中,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指出,性格的形成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个人意识的探寻。

01/生物遗传
我们都听说过那句话,即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我们就会形成一个认知,那就是性格是天生的。但这只是性格形成的某一因素而已。从生物遗传角度来说,自我们出生后,的确会显示出内向性格或外向性格的某些特征。
那导致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之间生物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大脑中不同的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对于刺激的敏感度不同。从脑电波的角度来看,内向者的脑电波活动要比外向者的脑电波的活动更加活跃。这就意味着,内向的人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因外界刺激导致的内心活动,不像外向的人可以轻松应对外界的刺激。所以,外向的人需要从与人交往中来获得能量,而内向的人需要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第二个方面,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对待追求风险还是安全的态度不同。相比外向者的大脑渴望奖励,内向者的大脑中比较活跃的区域是负责恐惧的区域。这就意味着,内向者在生活中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凡事追求安全第一。而外向者则不同,他们因为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喜欢冒险,觉得只有做有风险的事情才会带来更多的乐趣。
了解了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差异后,你也许会觉得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好。其实,这只是一种偏见而已。从生物遗传角度来分析的话,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虽然在大脑构造上有着不同,但这也只是表明,两种性格类型擅长的领域不同,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没有好坏之分。
02/社会环境
虽然我们自出生后就会显现出内向性格或外向性格的某些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出生后,性格就不会改变。因为性格的形成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成长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
无论我们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身边的人,也自然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比如,当我们还不能自食其力时,需要父母的照料和养育,从父母那里学习社会规则和生活技能,也收到来自父母的各种评价。如果我们是内向性格,父母鼓励我们做自己的话,我们就不会觉得内向性格有什么不好。但如果父母觉得内向性格不合群,我们为了赢得父母的赞同,就有可能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看起来外向。
除了父母之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和同学或朋友相处时,也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比如身边的同学或朋友都比较外向,为了使自己显得合群,不那么特殊,我们也会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反之,如果我们的朋友是内向性格,他不喜欢吵吵闹闹的朋友的话,我们的外向性格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其中对我们性格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也就是我们的亲密人际圈会深刻影响我们性格的形成。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更加坚定性格无法改变的看法,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所成长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的确不能改变身边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性格的人。
03/个人意识的探寻
虽然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会深刻影响我们性格的形成,但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因素就完全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在《性格拼图》一书中,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指出,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个人意识的探寻。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能决定自己如何生活,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性格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可以坚持做自己。当然前提是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性格。比如,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偏内向,但是身边的人都说这样的性格不好,以后进入社会后,不会像外向性格的人那么受欢迎。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确有可能会听从周围人的意见,按照外向性格来要求自己。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是受欢迎,就可以继续做自己,成为一个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是内向的性格或者外向的性格,我们就得按照性格特征来生活?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在自己本来性格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和劣势,拓宽舒适圈,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性格特征来限定自己,或者彻底改变自己成为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
比如,如果我们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面对晋升管理岗位的机会时,自己就会选择退缩。因为觉得既然性格内向,也不善和别人沟通,怎么能做好管理工作?除非自己可以变成外向的人。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我们就会错失成长的机会。
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利用自身善于分析的优势,做好下属的工作安排。即使自己不擅长沟通,那么可以利用自己善于倾听的优势,听听下属的反馈。或者也可以用擅长写作的优势,和员工在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在管理时,学会利用自身性格优势,拓宽舒适圈。当然,如果觉得和他人交流过多,出现能量不足的情况,可以选择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让自己恢复能量。
总的来说,当我们因为性格本身的特征而烦恼时,我们没有必要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需要做的是,客观分析自身性格的优势和劣势,利用性格优势来更好地生活,并拓宽自己的舒适圈,接受生活中与自己性格相反的方面。
此外,如果你不知道自身性格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的话,你可以看看《性格拼图》这本书。作者西尔维亚·洛肯给我们分享了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十大优势和十大劣势,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性格的与众不同,从而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拓展舒适圈,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