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似一个头簪琼花、衣绣红芍、柔媚可人的江南女子,被无数的文人墨客争相吟咏。而她,不悲不喜,驻守千年,见证着岁月的沉淀与变迁。
烟花三月,春意融融,我们踏上了十里扬州路。大明寺、何园、双博馆、瘦西湖,这一路走来,古扬州的富庶繁华犹在眼前;酸辣入味的广陵豆腐,三和四美的酱菜和腐乳,松嫩而不腻的狮子头,清脆甘甜的鲜荸荠,淮扬菜系的各种美食更不可辜负。
大明寺
信仰,是值得敬畏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文化在江南一带极为盛行,从扬州的大明寺可见一斑。
沿着数百节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中门上书“栖灵遗址”四字。从正门入内,迎面便是天王殿,再往上走,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这便是大雄宝殿,香火供奉,叩拜祈愿,皆在此殿。
出了大雄宝殿,景致各异。往北是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的鉴真纪念堂,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往西是平山堂、古林堂和富有山林野趣的西园,西园中留有第五泉和乾隆碑帖;往东是栖灵塔。
如说这大明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平山堂。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朝中措》,便是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专为平山堂写的词。寥寥几语,便将平山堂的清幽古朴道尽。而这平山堂,也正是欧阳修所筑。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
这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留下了众多的千古名篇。素来最喜欧阳修的词,既有“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的细腻温婉,又有“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的晶莹秀润,名副其实的婉约派的代表。想来,若日日对此堂前美景,有此诗情便不足为奇了。
晚清第一园——何园
如果说,大明寺是清幽肃穆,那何园,便是端庄典雅。作为晚清红顶商人何芷舠的宅院,这里处处彰显了主人的匠心独运。
复道回廊,成为江南园林中的独一无二。它将偌大的何园巧妙地连接起来,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将廊道的功能和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负“天下第一廊”的美誉。
遍布在回廊墙面上的,是一个个优雅别致、形态各异的花窗。它们点缀着高墙深院、重叠繁复的墙面,既是一幅画,又借景画中画,编织着曲折回廊、一波三折的庭院胜景。
片石山房,石涛大师的叠山作品。小小的一处景致,却暗含了琴棋书画的奥秘。唐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水中月是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轮明月,便是占尽了这天下的一分。
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
何园主人不仅对院落、植物极具想法,对子女也极其重视教育。二楼的读书楼,何家后人个个知书达礼、出类拔萃,不禁让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瘦西湖
瘦西湖之美,美得动人心魄。随处游玩都觉得兴致盎然,随意一处草地花香,便是游人争相拍照的胜地。
一路走来,长堤春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时值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
小金山背靠层层叠叠的青翠山峦,四周环着清碧澄绿的湖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里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各种建筑集中于此。
湖中心是钓鱼台,传闻清乾隆帝曾在此垂钓。登上钓鱼台,极目望去,便是黄色琉璃瓦的五亭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每逢月圆之夜,桥洞在湖面映出十五轮圆月,倒是应了那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最不能错过的,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桥。关于二十四桥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但让二十四桥闻名于世的,却是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且不论,当年杜牧有没有在桥上遇到二十四位吹箫的玉人,单单这两句,便将这座小桥染上了诗意。
徐园、静香书屋、白塔、熙春台,等等,瘦西湖真的处处是美景,步步有惊喜。大文豪苏轼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今,我想说:不识瘦西湖真貌,只缘身在此湖中。
两天的扬州之旅,短暂而又匆忙,收获满满,却意犹未尽。这温婉的扬州,让人见之难忘,回味无穷,期待重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