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要求,我们写一次命题小笔记:“愿景的力量”或“21天读书会的力量”。命题作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先行于阅读,于是,趁小宝午睡时,早早完成,这样就不用熬夜赶工了。
犹记得当初加入读书会时的犹豫不决,因为阅读半小时有伙伴们的榜样,相信很容易完成,可每天写随笔,对我来说,太具有挑战了。说实话,我是个缺乏独力思维的人,很多时候,阅读只会赞同作者的观点,思考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总是好难。可思索再三,还是加入了,不仅加入,还呼朋唤友,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自信罢了,这样仿佛当众喊口号表决心,到时,你不做也难为情了。
就这些,我们开始写读,不知不觉中也坚持了十多天。开启阅读不难,微信读书里放了几十本未读的书,无非就是点开而已,忙碌的白天没时间看,那就晚上等小宝睡着来完成,倒也避免了拿着手机无所事事歇点一齐的无聊。最难的还是写,从最初绞尽脑汁滴写,到后来,白天就开始思考写什么,再到阅读时抓住自己感悟深的点来写,好像慢慢滴变得容易了些,当然,心绪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愁,到急,再到稳,这难得不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吗?
21天,能做什么?对此,我曾告诉我的学生,能初步养成一个小习惯,如果再坚持固化下去,坚持一百天,就能真养成好习惯。其实,我知道,习惯最后能不能养成还是因人而异的。那么,为什么是21天这个时间段而不是其他,为此,我特地问了下度娘。
“21天养成一个习惯”是怎么来的?
“21天法则”由著名整形外科学界权威、临床心理学家马尔茨博士提出。他的许多患者需要花费大约21天的时间才能令自己看习惯术后新的面部特征,例如植入了软骨的鼻子或大幅展开的眼角。观察到这种有趣现象后,马尔茨开始了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总结,并且惊奇地发现,截肢人群同样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新生活。于是,马尔茨在1960年代出版了《心理控制术》,在书中指出:“精神世界的某些破旧立新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自那以后,“21天”开始被高频复读。研讨会、互助会、电视节目、成功学演说里都充斥着21天的奥妙。其实,“21天改变习惯”并非统计学事实。马尔茨从未使用科学方法开展过严谨的研究,其所谓的调研数据充其量算轶事证据。
当然,后来人们继续研究习惯养成时间,指出新习惯养成绝非21天之功,其真实的时间成本因人而异,且差异极大,可是,研究也发现: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
这是不是也给我们“21天读书会”一些启示呢:为了固化习惯,我们继续下一个21天,下下一个21天……最终,我们群里每个人一定会收获满满的。那时,我们不仅感谢陶校的发起,还会感谢自己的坚持呢,这才是21天读书会的力量所在。
想来,很美好,那就携手继续坚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