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讲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说明茶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饮茶逐渐成了全民的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文化。
端起茶杯,品上一口,香醇萦绕舌尖,泌人心脾,你已然忘记自已身处于红尘俗世间。
想了解中国茶,《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是很好的入口。本书以茶为主题,称得上是中国茶叶的百科全书。
网侵,必删因为这本书原名《茶论》,因为在大观元年(1107)写成,所以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
本书原著作者是宋朝皇帝赵佶,他是帝王,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后世评价他为“诗文字画诸事皆能,但不能为君耳”。他相当爱茶,所以写下了这本《大观茶论:寻茶问道》。
这本《大观茶论:寻茶问道》的编译者王建荣更是茶学科班出身,他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宋徽宗有关茶的思想,还对比如茶的品种产地、茶具种类、如何品茶等内容进行了拓展,让读者对本书内容更加深刻易懂。
全书共二十篇,对于地宜,采制,烹试等做了系统的阐述。
一好茶的诞生需要阴阳相济
本书作者赵佶在开篇《地产》中就讲到茶叶易生长在“崖必阳,圃必阴”之地,这是何意?
紧接着作者便引经据典,为我们讲了此话与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中的“阳崖阴林”是同一个意思,一个是茶叶长在山崖坡地一定要向阳,而园圃一定要有遮阴。
只不过赵佶只是对陆羽的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把大自然茶叶移植到自家菜园种,“圃”便是种植花草园地。
这也对种植茶叶为生的百姓以及子孙后世有了诸多启发。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茶叶种植园周围都会种上高大乔木来为茶树遮阴。
山崖由山石风化而成的烂石土壤性寒,茶树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就小,必须依靠和暖的阳光来促进茶叶生长。而园圃的土壤质地肥沃性温,生长大快,叶片就大而薄,就需要大树遮阴,达到阴阳相济,和谐,茶树自然长得好!
赵佶还根据不同地方的土貌石性,研究出什么地长什么茶,如赤红土壤宜生产红茶、乌龙茶。
二茶叶的采摘需要掌握时间
当鲜新的嫩茶叶长出来了,就需要采摘下来了。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在绿山环绕的茶园里,一群戴着头巾的采茶姑娘,用纤纤玉手,含笑低头采茶的模样,甚是美丽。
手机拍摄而采摘茶叶是要严格掌握时间的,这里的时间指得是天时的。
赵佶推崇惊蜇时期采茶,他认为惊蜇时期。这时的茶叶尤为鲜嫩,适宜采摘,制作口感极佳的茶。
则根据现代制茶的工艺和不同地域、气侯、茶树生长期的长短等诸多条件,认为春、夏、秋均可采茶。但是要根据茶的品种以及我们自己的口味采。
比如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芽肥硕,色泽翠绿,氨基酸含量高,茶味鲜活,香气宜人。喜好养生的人适宜喝。
而夏季茶味苦涩,适宜喜欢苦味的品茶人喝。
因此,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但要根据茶种的不同选时间。
三品茶品得是意境
我们采摘完采,可能就要开始制作茶了,茶工艺是份精细的活,赵佶也掌握的相当通透。
手机拍摄上面都说茶的栽种和采摘,色、香、味,然而品茶不仅品得是色、香、味,还是一种至高的精神意境。
如在本书的《序》中,就表达了赵佶对茶的领悟,他认为“茶能够祛除郁结,荡涤胸襟,使人达到清正平和的心境”。
这句话也说出了无数品茶爱好者的心声,饮茶不仅是品它的色、香、味,而是饮茶带来的是“冲淡简洁、意态宁静的境界”
写到最后:
本书不仅讲述了茶的产地、采摘,还讲了鉴辨、品名、点茶风尚。从形式到内容、从技艺到文化、从茶艺到茶道,深入浅出,细细道来,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如果你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不妨翻开《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这本书看一看,也许能找到令你心动的茶文化,让你茶技更上一层楼。
等到闲暇时分,沏上一小壶茶,品一口香茶,听一曲古典乐,点一缕香雾,让人身心舒畅,心旷神怡,何似在人间。
手机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