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末的套路

作者: 木十八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1-01 19:33 被阅读31次

    王朝末年他们起义了,于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西周国人暴动

    又称作“国人起义”,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镐京,此处的“国人”指的是生活在周国都的人的统称。此前,西周经历了“成康之治”后国力逐渐强盛,与此同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也开始产生摩擦,而早期的井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国家经济来源遭到冲击,而此时,周厉王姬胡继位,好戏开场了。周厉王志在改变国家状况,将山林沼泽划入国家管辖,民众不得进入其中捕猎,此举召来百姓怨声载道,朝臣纷纷向周天子进言。周厉王不顾百姓怨愤,不听朝臣“壅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谏言,又下令禁止诽谤国事,违者杀无赦,这一政策一出,国都百姓噤若寒蝉,连见面都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色示意便匆匆走开。

    国人暴动

    直到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高压政策,镐京百姓集结起来,举着农具棍棒,扬言要杀周厉王以泄愤,而国中军队也加入了国人暴动的行列,不听从天子号召,厉王无奈之下只好出逃别国,最终客死他乡。而国人暴动也在大臣和贵族的周旋劝解之下得到解决,只是国中无主,周定公召穆公便联合主持国政,史称“周召共和”。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又称“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一支先行势力,此次起义正式揭开了秦末乱成一锅粥的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朝廷下令征召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名贫民从闾左出发前往渔阳,途径大泽乡突遇连夜大雨,道路受阻,无法前行,不能如期抵达意味着他们全都得死,因此,陈胜吴广二人情急之下杀死押解戍边的军官,发动兵变。

    大泽乡起义

    陈胜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宣言率领起义军攻下大泽乡及其周边城镇,建立张楚政权,陈胜为王,吴广为将,一时间,起义之风席卷帝国各处,短短三个月内,原六国属地纷纷宣布起义,恢复六国,各自称王,秦都咸阳告急。秦二世惊慌失措,下令章邯将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释放出来,组成一支死士军队,反扑张楚军,而六国军队隔岸观火,不肯援救,于是,在起义的第六个月,吴广被部下所杀,陈胜被其车夫设计杀害,拿着他的首级前去秦都领赏,这次空前的起义宣告结束。

    新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

    这次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即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此时新朝刚刚建立,王莽立志恢复古制,大力压榨民众,加上此时一连串的天灾,百姓走头无路,纷纷落草为寇,揭竿而起。此前,荆州的王匡王凤二人出面调解了荆州当地因饥荒导致的百姓夺食情况,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在这场起义里成为了首领。他们占领了绿林山,将起义军发展至七千人,号称“绿林军”,同时抵抗了朝廷两万人的进攻,收编俘虏,攻陷城池,扩充实力,此时绿林军达到了五万人。另一方面,山东人樊崇带领几百人占领泰山,攻下泰安县,进而占领了青州,发展了一万人的军队。

    赤眉绿林起义

    绿林军还未剿灭,山东又搞事情,王莽派遣将军王匡(和绿林军的王匡不是一个人)和廉丹率十万大军前去镇压;为了避免己方士兵与新莽士兵混淆,樊崇命令士兵将自己的眉毛涂成红色,因而得名“赤眉军”。如此两方势力加之各路诸侯纷纷相应,新莽江山风雨飘摇,绿林军拥立流落民间的寒食后裔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建立更始政权,可惜这个政权不作为,被赤眉军钻了空子,内部主要首领倒戈赤眉军,南阳人刘秀在这场博弈论坐收渔翁之利,为后来的“光武中兴”奠定了基础。

    隋末瓦岗寨起义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天下英雄纷纷自立为主与朝廷抗衡,瓦岗寨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后来《隋唐演义》的故事基础)大业七年,韦城小吏翟让集结当地乡绅土豪,召集人马,吸纳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名士,在瓦岗寨建立起义军割据势力,装大军队至万人,不过,人员的壮大伴随着军需紧张,谋士王伯当建议截取漕运物资供应军需,解决了燃眉之急。

    瓦岗寨起义

    其后,官宦世家出身的李密,在王伯当的介绍下加入了瓦岗军,并逐渐成为另一重要领袖。然而,李密结党营私,嫉贤妒能的名声也招致起义军内部的怨言和分裂,李密先下手为强,设下“鸿门宴”杀害了翟让等人,成为瓦岗寨唯一的头领,而这也成为瓦岗寨命运的转折点。此后,瓦岗寨内部与李密离心离德,最终在童山之战中被宇文化及打败,李密无奈之下投靠杨侗(dòng),后又转而投靠唐国公李渊。事情本应到此为止,可是李密作死,在降唐后又反唐,遭到镇压,死于屠刀之下,瓦岗寨的传说也正式画上句点。

    唐初陈硕真起义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农妇陈硕真发动起义,这陈硕真本是睦州一个寡妇,因不满浙东一带贪官污吏巧取豪夺,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一座寺庙中组织起义,建立政权。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章叔胤称仆射(yè),二人率军连夜攻占了桐庐,同时向浙北进发。朝廷命扬州刺史与婺州刺史南北夹击起义军,旬日便击退了起义军,大批义军在睦州纷纷投降官兵,最终陈硕真寡不敌众,被俘身亡。说起来,陈硕真也算是先于武则天称帝的一位女皇,不知武皇称帝是否受到过陈硕真的启发呢?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

    北宋末年,宋徽宗与童贯、蔡京等人狼狈为奸,压榨百姓,江南百姓民不聊生,落草为寇者不胜枚举。方腊本是出身漆园世家,不满朝廷压榨,便假称“顺应天命”,自称“圣公”,建号“永乐”,聚众起义,威震东南。起义军一路西进,攻下了六州52县,极大影响到北宋王朝的统治。正此时,宋徽宗急忙派童贯南下镇压起义,在秀州之战中大败义军,收复杭州,后又陆续收复衢州、婺州等地,对起义军发动总攻,俘虏方腊及其妻、子、丞相三十余人,押解京城,当众处决,此次起义也宣告失败。

    《新水浒》方腊

    元末红巾军起义

    爆发于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由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人领导,因起义军将士头扎红巾,因而被称作“红巾军”(类比“黄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周济百姓,得到了极大拥护,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短短几个月时间,起义军人数就扩充到了几十万人。与此同时,各地农民起义军首领纷纷响应,其中便包括安徽濠州的郭子兴,而此时的红巾军便出现了南北两拨,北方红巾军以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首(被刘福通立为“小明王”,建都汴梁,国号大宋,刘福通自任丞相)。

    红巾军起义

    南北红巾军分三路北伐,直捣元上都,可惜三路大军分散作战,没有固定根据地,被元军各个击破,相继失利,汴梁失陷,刘福通护韩林儿突出重围,逃亡安丰。江南义军首领张士诚趁势占领安丰,刘福通遇难,韩林儿落入其他义军首领之手,韩宋政权结束。而南方义军首领朱元璋从郭子兴的副将做起,又经由小明王封为江南行省左丞相,后背叛义军,独树一帜,脱离了红巾军。而这场红巾起义在明争暗斗、内外夹击之下也就宣告失败,其后登场的便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等人的群雄逐鹿之战。

    明末张献忠起义

    说到明末的农民起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李自成的起义,不过在西南川蜀地区,如火如荼上演的,却是张献忠的起义。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据守西南十八寨,聚众起义,建立大西政权,称大西王,年号大顺。此时的闯军首领高迎祥去世,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闯军势力尚不明朗,各地起义军中以张献忠的势力最强,而张李二人又因一些小事情翻脸,各自攻打长江和黄河流域。起义过程中,张献忠三入四川,率众发起四川大屠杀,自创残酷的杀人手法,老弱妇孺俱不放过。

    张献忠《七杀令》

    张献忠的军队每陷一方,对妇女除掳去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的怕累及军心,全部杀掉。后期兵败溃退,粮草匮乏,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为“贯戏”。如此蛮横之辈统领下的起义军,竟然拖延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被清军射杀于凤凰山,而其余部继续抗清,招引至清军屠川,如此才有了康熙24年的移民湖广填四川。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

    这是普通民众最为耳熟能详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于1851年到1864年长达14年间,它的领导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洪秀全,下辖萧朝贵、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诸王,以“拜上帝会”为基础,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至于定都天京以及后来的天京事变,在此便不多加赘述,我们只来看看这个教科书上评价“甚好”的农民起义内部究竟是什么情况。

    太平天国

    在起义之初,洪秀全尚未站稳脚跟就拖家带口,带着一大群女人,最初记载的三十六人只是起始阶段,到了入主天京之后,有多达一万人伺候洪秀全一人,不光如此,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洪秀全残忍的虐待,死相极其惨烈,同时,洪秀全之子洪天富贵少年时候就有了四个妻子,父子两个一头扎进后宫就不愿出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内讧;另一方面,尽管天国内部设下《天朝田亩制度》,提议平均地权,可是事实上,天国政权统治者穷奢极欲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小农出身的骄奢淫逸并不能保证政权的长久,加之清军镇压势力强大,内外夹击之下,难免崩盘,究其始末,不过一场闹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朝末的套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at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