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你会爱吗?|爱不是出于本能,而在于学习
文|紫罗兰
《左传》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郑庄公寤生明知弟弟叔段的野心,但仍然一味纵容,满足弟弟和母亲的无理要求。最终叔段野心膨胀叛乱,庄公讨伐叔段之后,将他赶出了国家。
史家评价郑庄公完全可以在弟弟叛乱之前遏制,却任其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甚至怀疑这正是庄公的谋害弟弟的策略。郑庄公对弟弟的纵容是爱还是恨我们不得而知,但造成的结果有目共睹。
无限度的宠溺和吝啬的爱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因溺爱孩子而导致孩子个性扭曲的故事和新闻多不胜数。无论是走上犯罪道路,还是一事无成,溺爱和纵容往往要为成长悲剧买单。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本书通过许多经典的治疗案例告诉我们,所谓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把握好“爱的弹性”,才对自身和人际关系最好。
作者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越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自我牺牲不是爱,最好的爱首先是学会倾听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是为了自己。
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你好,你应该感激我们为您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
其实我们真心地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
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善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关注。”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
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的喋喋不休会不耐烦甚至讨厌,最简单的方式是让孩子闭嘴,或者不管孩子说什么,我们都不予理睬或者一边假装倾听,一边在忙自己的事。
其实,对于家长的态度,孩子都有感觉和体会。作为家长要学会认真地倾听孩子,不一定是每一句话,视内容而定,可以根据话题内容有选择地倾听,如果说到说到重要的事情,就集中注意力倾听。要学会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因为这样做,一是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尊自爱;二是对孩子倾听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
真正倾听孩子讲话的人都会觉得,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而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二、过分依赖不是爱,最好的爱是让对方学会独立
在内心深处,我们都会渴望过依赖别人。不管年龄大小,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心有对父母、对配偶的依赖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如果依赖本身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一切感受和需要,就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所谓消极依赖,是指个体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比如,在消极性依赖的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分工格外严格,丈夫不会做妻子的事,妻子也不会做丈夫的事。有些依赖性过强的人,婚后甚至可能放弃婚前的本领和技能。
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就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有的可能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
孩子在孤独冷漠中长大,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真正的爱与自我约束相辅相成。父母的生活缺乏自律,就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子女没有获得爱,就不会自尊自爱,更加不会知道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
人生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作者斯科特说:“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三、过分投入不是爱,最好的爱是促进对方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不能给心灵带来滋养的精神贯注不是爱,爱金钱、爱权力、爱宠物、爱园艺都被称为“爱”,如果在这些爱好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自我界限的拓宽,是爱;否则就不是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迎娶了德意日的“战争新娘”。这样的异国婚姻看起来很浪漫,但是男女双方都是陌生人,缺少真正的沟通。当妻子学会了英语,表达了心声,丈夫便意识到他们的观点和见解有着很大的差距。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无法接受男性的唯我独尊。她们感觉男人把她们当宠物,却不尊重她们作为人的属性。
母亲永远把孩子当成婴儿来对待,同样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孩子长大成人,不再接受她们病态的溺爱,她们就会遭受重大打击。孩子两岁之前,她们尚可算是理想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当孩子的自我意志开始成熟,变得任性和不听话,甚至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时,她们的爱便宣告终止。她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产生怨恨和厌恶。她们可能很想再次怀孕,拥有另一个孩子作为新的宠物。而当新的孩子降生以后,就会开始新一轮恶性循环。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地约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爱是敢于面对冲突、勤于自省。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诚实和谦虚,意味着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
也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自己批评别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虚,总是三缄其口,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
该挺身而出时却自动退缩,该给予批评时却缄口不言,该帮助孩子成长时却逃之夭夭,这些完全不是爱的表现,它和没有原则、缺乏理智的批评,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友谊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指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样才能成功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
在人生的路上,爱是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条不断成长的路。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我们明白了真正的爱是什么?爱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在爱的行动中,将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再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我们也需要承担风险,这就是爱的勇气。
爱投入的爱越多,风险就越大。既然如此,你还愿意投入地爱一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