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爱自己成为一个流行词,一方面作为时髦的标榜,显示自己与时俱进,没有落伍;另一方面不但没有对自己有丝毫帮助,反而掉入了一个思维陷阱,就是说什么是爱自己?让人摸不着头脑,都说的是爱自己,但几乎没有一个人的爱自己是与其他人是一致的。
为什么爱自己会流行起来?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人就不爱自己,只爱别人,而是体现了现代社会日益异化,人们丧失了自我感,需要找到那个自己,才发明出这个爱自己的说法来。
没有了自己却要爱自己,这真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悖论。不过这也是一个常态,一个社会如果追求法治,说明的不是这个社会重视法治,而是表明这个社会缺少法治;一个社会普遍的追求财富,说明的不是这个社会很富足,而是表明这个社会仍然处于贫困之中。这是因为人们所追求的恰恰是最缺乏的,如果不是缺少,那就成了多余的东西,人们不可能去追求自己认为是多余的累赘。
但爱自己略有不同,并非是因为从前不爱自己,从前不管是不是爱自己,人们都没有这个需要,爱自己那在当初就是个多余的事情,甚至是个带有贬义的词,人们觉得爱自己那是一件让人感到羞愧的事情。现在事情倒过来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了似乎缺少了什么,于是把缺少的东西说成了是这个“爱自己”,当然爱来爱去也并没有什么收获,因为迟早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自己可以爱。
当没有从意识上先行解决掉自己这个身份时,说爱自己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自己存在,我们是以集体的形式生存的,至今仍然如此,我们的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个人,从来都不是,那你如今要爱你那个个人的自己,这就有一个不可克服文化障碍,你个人究竟是谁?有这么一个孤立的个人存在吗?有这么一个脱离了集体生存状态的自己可以爱吗?
举一个例子,你父母不同意你嫁给某个人,那你这个时候是听父母的话就此分手是爱自己,还是以自己意志做决定坚决地嫁出去呢?这两种情况哪种才是爱自己?也许你会说,按自己的想法办那才是爱自己啊,但你按自己想法办了,嫁给了别人,却正好因为父母不满意的方面,比如,双方家庭差距巨大,两人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对方经济条件过差等等而过不下去了,你还能说你这是爱自己吗?
你还可以说,结果有多种可能啊,为什么一定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呢?也许自己的决定就真的是嫁给爱情,会获得幸福呢?这倒是真的,但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可能性上,那实现的可能性又能有多大呢?
于是很多人就会陷入到纠结中,究竟应该听谁的呢?这就反映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根本没有你自己,那你根本不存在听谁的这么一说,你即便认为听得是你自己的,其实那种想法也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听别人说的,看电视学的,看书看到的,专家给你讲的,那是你自己的思想吗?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自己,又何必非要听自己的呢?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讲爱自己那就十分费解了,恐怕连你自己本人也说不清楚,你所谓的爱自己到底爱的是谁?有可能爱的是报纸电视,有可能爱的是专家教授,有可能爱的是某种新潮的理论,而唯独并不是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