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不惑,总是在感慨,没活明白。不知道怎么就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这个熊样。学的少?没学好?反正就是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样子。
其实这个世界的规律没有变,变的只是建立在一定规律上的表象。看着再别扭,只要找到那几个关键的特征,它应该就是那么回事儿。
【规律的探索】
01 有人在就有需求
作为物种,延续是头等大事。不管是蚍蜉还是熊猫,无论是细胞还是病毒,乃至于我们人类,怎么活下去,是终极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需求。没有了人类,和人有关的一切也就止步不前了。也许会有新的物种继承,而停滞的过气物种,好一点的被敬仰,一般情况下只会被当做研究的对象,总结下错误,看看是怎么灭种的。
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人类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就是心理需求。也就是在人类不再为生存担忧的前提下,想着怎么让自己更愉悦的一种需求,让自己在精神层面也能得到一种满足。
喜欢闹是需求、喜欢静是需求、喜欢学习是需求、喜欢娱乐是需求,甚至喜欢什么不干都是需求。也许需求的目的不同,但是本质上只有一件事,就是让自己愉悦。而且,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愉悦,或者还可以更愉悦。
简单来说,缺啥补啥就是需求。不知足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
02 有需求就有交易
我们都需要补缺,而且每个人的所缺的内容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会去找那些可以帮我们补缺的人。作为交换,我们可以提供对方所缺,或提供对方可以换取其所缺的其他资源,这个过程就是交易。
由于需求不同,每个人的所缺不同。为了便于交易,人类在长期沟通的前提下,达成了共识,找到了用来交换的通用资源,发明了货币。
于是,在货币的推动下,人类用共识搭建了经济社会体系,满足彼此的需求,积累换取未来不可知的需求的资源。
03 有交易就有差异
当人们有了积累,就有了以备不时之需的概念。有的人积累的少,有的人积累的多,资源上的差异,造成了对相同需求交易的差异性。
资源多的人有底气,资源少的人省着用。从表面上虽然看不到交易者的实际情况,但是当这种需求稀缺时,所需要交易的成本就提高了,于是差异就显现了。
获取稀缺需求的人,也许并不对这需求有需求,只是对这份稀缺有需求。目的是使这份稀缺愈加稀缺,从而不断提高这份需求的成本,继续扩张自己的资源。
这就是“马太效应”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原理。
04 有差异就有妥协
当这样的差异越来越大,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就受到了影响。穷者穷到一无所有时,富者还在压榨,难免不产生情绪上的反弹。
通过一次或重复多次的反弹,直到双方在某一层面上达到一种平衡,这个经济社会才会再次稳定下来。因为人类的目的是满足自身实际需求,而不是阻止他人满足自身需求。这种平衡,就是让双方都能满足自身需求,从而避免因为需求稀缺而造成的争夺。
当然,这里的需求被满足,也许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妥协。毕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完整的满足。只要不突破心理需求的底线,这样的妥协就是可以接受的。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有了人就有了需求,进而有了交易,再出现差异,然后进行妥协,这就是一个周而复始,保持人类社会一直向前的规律。
【公平的效率】
在这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累的作用非常大,他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是一味的积累,只会使社会资源总量保持恒定,使个别稀缺资源越来越稀缺。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通过创造,来调整社会资源总量,使资源的分布趋向于平衡,减少物极必反的情况出现。
01 创造的目的
创造新的资源,就是为了达成一种共识下的公平,减少资源稀缺的情况出现。创造出的新资源,一方面是为了交易,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积累,避免被事先积累的人群降低了自己获取稀缺资源的可能性。
当事先只知道积累的人,发现积累不足的人通过创造,也能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时,这群人也醒了。他们也开始创造,而且由于积累的丰厚,他们创造的门槛、速度和效果都实现了更高的效率,于是不公平的程度进一步拉开。
看起来,仿佛是稀缺资源的竞争愈加激烈。但是,通过全社会的集体创造,会使稀缺的资源变得不再稀缺。这也使原来对公平的需求转变了性质,从对资源的竞争,转变为对积累的痴迷。
这种情况下,虽然会觉得存在不公平,但是对于自身需求的满足,会稀释这种不公平带来的不适感。因为,此时的争取与需求的满足关系度降低,不再有迫切感,竞争也不再激烈。
02 标签的应用
当竞争不在时,社会整体的价值观逐步向着同一个标准靠近,那就是私有制。
贵族们给自己的封地划界,帝王们为自己的专属印章,老百姓为自己的财富加锁,这都是对私有制宣誓主权,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力和社会地位。
标签就是在专属的领域内,向周围证明自己的唯一性和特殊性。这也是一种需求,一种自我存在感的需求。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当自己淹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时,谁都希望自己不只是一个千篇一律的拷贝,想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证明自己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
于是各种标签,包括现下流行的“斜杠”、“跨界”等,一次次赋予每一个平凡的人,多重不同身份,让自己变成高效、博学、优秀的代名词。归根结底,人们争的是在某一领域的一个排名。
在资源上的排名落后,促使人们另辟蹊径,从其他维度上争取更高的排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遗余力地提高着自己的效率。
03 效率的考量
为什么人类这么重视效率?因为人生苦短。每个凡人都注定走向死亡,为了那份存在感,每个人都努力在自己有生之年,努力提升效率,充分利用好利用满这有限的时间。
这有限的时间,就是人类寿命的长度。从目前的生理构造来看,人类的寿命正逐渐逼近100岁。但哪怕是这样,依然有个上限。
庄子曾经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么,在这生命的边界之下,谁的效率更高,谁的能力就越强,相对应的资源的创造和积累就会越富足。所以,人们都在追逐高效率,这背后依然是为了自身在社会的排名。
所谓的公平,背后是效率的比拼,争取的是排名。而这排名,对应的是生存的状态,也就是每个人的需求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认同。
【自洽的平衡】
如果说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排名在不断的努力,那么这个排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终局。窃以为,人虽生而有涯,可是这排名却可以没有上限,因为有太多不同的维度可以比较。
01 比较的维度
人们的比较,一般会确定一个范围,在同等的前提条件下,使这比拼的结果相对公平公正。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距,必然出现信息缺失的情况,而这必然导致比拼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从小耳濡目染,这不就是不同维度的比拼吗?那么这算不算不公平不公正呢?事实是,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这是一场公开的比赛,玩出这种策略,在那个年代是一种不合礼数的行为,会让对方看不起。
姑且不论这个典故的真假,其实,在这个事件里,从每一场的比赛来看,确实有失公允。但是,这是一次系列比赛,参与者考量的是大局的胜负。这是一种算法,而目的是最终的胜利,不是礼数。
比拼看的是目的,才能最终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使结果价值最大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非是吃不到葡萄的人口中自然分泌的唾液而已。
02 遗漏的思考
在选择时,人们会进行比较,而这比较大多来自观察。因为,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是观察法。
人类的基因里饱含着对“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的执着,对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深深着迷,并乐此不疲。其实,就是执迷于对真理的笃信。
可有意思的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却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对真理推翻的基础上的。因为人们的准确观察,让自己忽视了对客观事实背后的思考。出现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区。
事实固然重要,细节当然必须,可是这所有素材整合到一起的成品,却是靠人类伟大的想象力构建的。
曾经很喜欢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就是提醒人们,摆在眼前的事实,不仅仅事实这么简单。如果选择前只凭事实做参考,往往会忽略思考这事实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缺少了对未知的恐惧。
03 预见的未知
既然是未知,怎么可能被看见?当然可能,因为规律。
我们之前已经讨论了,人类经济社会规律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其实是趋势和周期。
物极必反也好,否极泰来也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好,都是趋势和周期。不是以为的未知被预见,而是规律的必然终将发生。
所以这些未知,其实都是已知,只是还未发生。策略、算法、人性、市场,无一不是在规律的漩涡中寻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或者按照最合理的方式,向那个必然的未发生的貌似未知的结果推进。
由此,我们终于开始看清,这世界不是以每个人自身的主观意愿在改变,它只是遵循着规律在前行。之所以人们觉得自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自己在这充满不公平不公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幻想,在内心与自己妥协,形成自洽的平衡。
【善恶的分辨】
为了达成这种自洽的平衡,人们开始用一些美好的愿景自我激励。由此产生了善恶的对比,用道德标准衡量起了经济规律。
01 勇闯天涯
人们首先建立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弘扬了正能量,每天给自己灌输“世界必然美好,只是未及发现”的论调。让自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陈年鸡汤,为自己的积极努力埋下基石。
可是,按照之前讨论的,这一切的幻想不过是在寻求自洽的平衡。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讲得通,这不就变成了自私自利的典型了吗?
02 团结友爱
在自身不断“前进”的基础上,人们又开始流行“赋能”,所谓“一个人走不长,一群人走得远”,把群智的力量推到了风口浪尖。
可是,在面对这样的事实时,是不是应该把前提条件先限定一下。要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前进呢?同频的人互帮互助,金钱至上的人唯利是图,盲目跟风的人制造焦虑,这样的群智,意义何在?或者说,乌合之众能否创造出有效的群智。
03 人心叵测
无论人们的初衷是善是恶,最终的结果也许事与愿违。其中最大的变量是人。哪怕是一个人的一念之间,也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人上一百,形形色(shai,三声)色(shai,三声),人上一千,无边无沿(yan,四声)。当形形色色扩充到无边无沿,这个变数的组合就非常惊人了。
但是,哪怕人的因素影响再大,规律不会变,趋势不会变,周期不会变。虽然人心叵测,但也可以不去测,追着规律走,哪怕事与愿违,也是必然的事实。
用道德标准衡量经济规律是一种一厢情愿,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相信。当事与愿违后,又开始质疑规律的正确性,把因为人的变数造成的规律变动,直接等同于规律的失效。这也是一种对“自我无错”推论的自洽吧。
聊到这里,我们开始对人生和未来进一步的清晰和明朗起来。
现代社会由人建立,因此经济规律普遍存在。
正因为如此,人们的选择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会导向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推动这种规律正常运转的是人们的想象力和内心的自洽。
哪怕这个结果事与愿违,只要符合经济规律,人们也能找出自洽的理由。
要活的明白不易,要知道怎么活得明白同样不易,找到规律,坚持行动,积极反馈,周而复始,也许是最节约注意力和时间的解决方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