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常年需要吃药来控制血压,但就算这样,当气温出现变化时,她还是会觉得不舒服。最近,她感觉半身麻木,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状况。
母亲没有惊慌,这些年她积累了一些应对措施:她不断给自己按摩,累了就卧床休息,休息好,再按摩。通过几天的努力,她的麻木之感大幅缓解。所谓久病成良医,大概就是像母亲这样。
我的内心也松了一口气。
2
母亲生病这件事让我想到了医患矛盾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提到的医生与患者矛盾,通常都是患者对医生看病不满而引起的。
其实,如果患者能够像母亲一样,时时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去看病的时候,将自己平时的作息、身体细微的变化,告诉医生,增加和医生的沟通,那么也许这样的矛盾会减少。
医生每天要给很多病人看病,所以在一个病人身上花得时间不可能太多。很多时候,简单问个病情,然后做一些检查。根据检查判断开药,之后再复诊。
但是机器虽然精确,人的身体状态却是不断变化的。一次检查往往看不出具体问题在哪,需要再挂号再检查。而如果病人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自己,将身体的细微变化,告诉医生,或者自己做了什么缓解了病情,也许会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减少反复挂号检查,进一步减少医患摩擦。
3
我自己的也有亲身的经历。大概两年之前,某一个晚上,我突然又拉肚子又发高烧。但是夜晚没法去医院,我只能吃药缓解,然而药的效力有限,我依然拉肚子。这个时候,我做了三件事:第一,按摩肚子,减轻疼痛;第二,每上一次厕所后,喝一杯盐水,不致于自己脱水;第三,吃退烧药,暂时缓解头痛。
到了白天,我去了离家不远的医院,将自己的症状以及所做的三件事告诉了医生。医生很快让我抽血检查 ,与此同时,先给我挂了一瓶营养水。
她说:“这只能帮我止住拉肚子,发烧没有办法马上退去,因为过多使用抗生素对身体不好。一般吃药最少也需要一天才能退烧。“
之后,又挂了一瓶加了抗生素的盐水。躺在病床上的我,头痛欲裂,身体疲累,无法入睡。
即便如此,医生没有给我加药。她只是不断说:“你可以的,我觉得你有抵抗疼痛的能力。忍住疼痛,能帮助你尽快恢复。”
她的这句话鼓舞了。果然,隔了一天,高烧退了,头痛也随之消失。之后恢复很快,没有再次发烧。
这次看病,表面看似我遇到了好医生(当然,确实是好医生),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在生病开始,对自己的病情有细微的观察,并且非常详细地告诉医生我的情况以及我如何应对。医生通过我的口述,不仅了解了我的病情,而且在短时间内了解了我的个性,所以能够采取较为合理的治疗措施,也节约了时间。她可以很快去给下一个病人看病。
而我呢,本来是一次糟糕至极的生病感受,却因为合理的治疗和医生良好的沟通,感受到了意外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