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同样是每天上班下班,周末双休,有的人能抽出时间来学会烹饪,偶尔做一两道拿手好菜往朋友圈一发,立马收获一大堆的“赞”。有人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人练出了马甲线…还有人,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学到。
大部分人的时间都可以分成三部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支配。那么人与人的差别是怎么来的呢?假如能力、资源、背景都相差不大的话,人与人的差距主要取决于这八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自由支配时间,你会做些什么呢?反正,我在刚工作的头几年里,自由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做了一些短半衰期低收益值的事情(具体解释见我之前的文章《做哪些事情,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开挂”?》),如睡懒觉、刷手机、玩游戏……这也是我工作好几年依然没有太大突破的原因。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去年我生了小宝宝,突然感觉自己“很没钱”。但是当你想要多挣钱的时候,才发现,多赚钱,绝不是多工作,增加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可是如何提高呢?我想除了工作更尽心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来充电。
前些天听到一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我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从事三种事情:消费、交易和投资。
所谓“消费”,就是消费自己的时间,用时间来换快乐、轻松,比如刷微博、看电视、玩游戏等。
所谓“交易”,就是用时间去换钱,如加班、做兼职等。
所谓“投资”,就是拿时间换未来的成长,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等。
如果想要未来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在自由时间,多做一些“投资”的事情,比如每天两小时用来学英语、练习写作等。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至少会有两个难点:
1.有些事情很难区分它到底属于哪类事情。比如,假如是和同事一起玩游戏,那它就不仅仅是“消费”事件,也是一种“投资”,因为它会增进和同事的感情;比如逛街买衣服,是消费,也是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行为;再比如,陪孩子玩耍,也不能单纯的算作是“消费”行为……
2.想要将“投资”行为进行到底,坚持很长时间,很难。
坚持很难,对于绝大数人来说都是如此。为什么前些年“在线教育”很火,却始终取代不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因为它严重高估了人们的自制力。下决心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坚持一个月很难,能够坚持一年的,差不多可以算是神话了。人人都懂投资自己的道理,但至少90%的人都做不到。
针对以上两个难点,我有两条建议:
1.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投资”事件,就看这件事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没有更高效的途径或替代方案。
以打游戏为例,如果是新同事,和他们一起打场游戏,确实能起到迅速拉进距离的作用,可以算作是“投资”行为,但如果是多年的老同事,就算一起再打多少场游戏对于增进感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助益了,此时只能算作是“消费”行为。
比如逛街,确实能够提高一些“穿搭”能力,但是多看看时尚杂志,多借鉴一下“网红”推荐,似乎比自己出去瞎逛效率更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逛街只能算作“消费”行为。
再比如陪孩子玩耍,别人可以陪吗?可以!但是,别人的“陪”永远取代不了父母的“陪”,所以陪孩子不仅是一项“投资”行为,更是责任和义务。
2.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就要善于运用外部的力量。
我认为,迄今为止,最高效的外部力量,是模拟学校教育的组织。老师的督促、同学之间的竞争和鼓励,都会形成有效的外部监控力量,促使我们坚持下去,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加入这些组织,比你自己一遍遍的下决心,放弃,再下决心,再放弃,要有用的多。
除了类似学校的组织以外,你还可以参加一些互助小组,市面上的各种“班”,或是将目标告诉自己最在意的人,请他们来帮忙监督自己,总之是将自己置于某个系统之中,利用系统的力量,逼自己行动。
以上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公平,但唯有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最后以一句鸡汤结尾,虽然我们的前半生,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未来的生活,真的取决于我们现在对待时间的态度。
(编号: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