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养育的另一个版本又怎么样呢?
即当孩子服从或取悦我们时就给予他们需要(或是喜欢)的东西。
取代这种方式的办法就是没有特别理由地送给孩子东西,时而给予他们一个特别的待遇或礼物:做好玩儿事情的机会、一本书或特别喜欢的玩具…只是因为你爱他们。
当然,有时家长赠送礼物的理由并不十分理想。
例如有些家长对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感到内疚而为孩子买东西。这种馈赠容易过火。
礼物从来都不应该被当做好表现、好分数或其他任何行为的动力。
尽管送给孩子太多东西可能会宠坏孩子,但给孩子多少(无条件的)爱都不可能宠坏他们。
我们所描述的那些被宠坏的孩子,问题在于他们“得到太多想要的东西,而非需要的东西”。
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注,无论处在何种情绪和情况当中,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乐于和他们相处,关心他们。
我们需要努力用不同方式向他们传达:
我们对他们的基本认可是无条件的,无论我们今天偶尔出现什么感觉以及无论他们今天偶尔做了什么,这都是一个坚决不可动摇的核心。
当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瞩目的事情时,你会格外高兴,但不要弄得你的“爱”会以此为轴心。
如果你能正确保持这种平衡,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感觉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他们有能力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关注孩子的行为,对其行为表现出兴趣,就已经是一种鼓励了。
事实上,这要比我们在孩子取得成功后立即表达什么更加重要。
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它们缺席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
简单的、不带评价的表态会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也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
在其他时候,更详尽的描述可能更恰当,但即使是这样也不需要评价来“玷污”它。
你可以简单地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提供反馈,如果孩子关心他人或慷慨大方,你可以温和地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其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上,这与表扬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你如何感觉他的分享行为。
最后,比“描述”更好的是“提问”。
你能问他对自己的行为做何感想时,干吗一定要告诉他你的感想呢?
这样会促使孩子做有用的反思,反思为何这样做要比那样做更好。
对他的写作、绘画或手工作品提问,会邀请他思考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功以及如何取得了成功,这能刺激孩子取得更大进步,滋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总之,我不是在建议我们停止对孩子说正面的话。
我说的是我们应该看清自己语言的潜在意义以及孩子接收这些语言的方式,而并非只是设法使用或避免某些特定的词汇。
如果孩子感觉到我们仅仅是和他们一起庆祝其所取得的成绩,那就没问题。
但如果他们感觉到我们在强加自己的评价给他们,就容易“挤走”他们思考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感到自豪的本能。
很快他们就会将自己行为的价值定义在其是否会调动出我们的认可,或是日后其他当权人士的认可。
抛弃这种有条件养育技巧并不容易。
与其完全戒断,不如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给予评价的同时也加上“描述”和“提问”。
一旦你更加习惯于提供这些新的反应,你会最终发现自己能够打破以“评价”作开场白的习惯。
你需要与孩子讨论你的行事方式及其原因。
如果孩子已经变得期待听到你对他们的行为说“做得好!”,那么他们可能会在表扬“断货”后感觉不安,会倾向于将正面评价的缺失看做是负面评价。
因此,要明确告诉他们你不是在变得不那么正面,而是在做到无条件地正面,做到自由地给予孩子认可和关爱,而不只是对你认为有价值的具体行为做出反应(说完后就着手做)。
此外,结合“少说,多问”原则,邀请年龄足够大的孩子与你分享受到表扬后的感觉。
不要只是问他们是否喜欢表扬,而是要问他们是否感觉已经变得依赖这些口头奖励,或者如何看待可以引起表扬的行为?
得不到正面强化时,这些行为是不是变得不那么吸引人?或者他们对你有什么建议,用其他方法来鼓励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