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
《无条件养育》原则十二——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无条件养育家长,不仅做事方式与众不同。例如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
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有条件养育家长会倾向于理解其是一种犯规,而犯规自然应该导致“后果”。
无条件养育家长,则会倾向于将同一件事情看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的机会,而非让孩子痛苦的机会。
我要重申,这并不仅仅是在“并肩协作”或者“实施手段”两种反应之间做选择。
这些反应的出现,取决于家长如何看待发生的事情。
另外,将孩子的行为看作“教机”,会让我们将他们加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方案会更有效。
薇解读《无条件养育》原则十二——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以下是解读部分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改变视角,其实就是改变认知。
现在各种育儿书籍,各种教育专家都在教:
该怎么和孩子玩耍?
该怎么给孩子读书?
该怎么和孩子沟通?
该怎么处理孩子的情绪?
所有这些方法看起来都很好,似乎用起来也有效。
但其实这些方法是需要亲子关系做支撑的。
所以有些家长会说某些方法不好用。
更有家长会说我家孩子没你家孩子听话,我家孩子还是适合打一顿。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好的亲子关系
→支持好的方法的实施
→好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爱意
→接收到爱意,孩子对任何事不抗拒,接纳度高
→一部分爱意反馈给妈妈,妈妈更乐意持续好的亲子关系。
薇解读《无条件养育》原则十二——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这个循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意。
有的方法别人用可以,你又为什么不行?
原因里涉及到一点,就是你对孩子的认知,也就是你看孩子的视角。
有一种家长认为孩子就是未成熟的成年人,他们需要被管教,要教他们所有成为一个合格成年人所必备的条件。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
“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这类家长就是用手里的锤子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有一类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活成他自己的样子,所以他们不会干涉孩子的体验,他们只在有必要的时候出手,其他时间做孩子的后盾、朋友、教练。
更多家长是在这两者之间,各占多少百分比。
当你看孩子的视角,倾向于无条件养育时。孩子犯了错误,你不会认为他是故意气你,故意捣乱,给你找麻烦。
你会考虑的是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是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让他有这种反应?
大多数问题只要思考一下就能找到答案。找不到答案时,你也会倾向于跟孩子沟通,因为在你心里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心理的转变,推动视角的转变,解决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视角的转变,让你把每一个和孩子的冲突看成一次和孩子和解的契机。(最终目的也是和自己和解)
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只有理解和接纳。
不是因为方法好用,我们才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