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中国商人聊天》(1)

《和中国商人聊天》(1)

作者: 甲基橙579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01:32 被阅读0次

    《和中国商人聊天》阅读笔记(4)

    就像JP.摩根说的,他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从未遇到过一位莫名其妙的富人。真巧,我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经营者,他们的学识有高有低,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却无不在一点上高度一致,认定成功背后自有道理,由此形成各人的哲学与价值观念,足以诠释他们成为富人的理由。

    一、两个目的

    (人物:赵江,48岁,徐州人,大专学历,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他人或许关心您成为亿万富翁以后的事,我更关心您成为亿万富翁以前的事,尤其在最初,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您萌发了做一个商人的念头?”

    赵:“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已经很久没人这样问过我了,人们更关心我的现在而不是过去。但我却认为它们一脉相承。在没有钱的时候,我同样是个亿万富翁

    “我掘的第一桶金是在二十年前,但赚到的却不是钱,而是一种致富思想。有一天,我在街上排队购物,从长长的人流后面,一下子悟出了超越他人的道理。就是在这样一列各种人都有的队伍里面,大家都太过专注,太争先恐后,还时不时为某人加了个塞儿愤愤不平。我看着看着就笑起来,感觉自己真的很蠢,就算我也能加个塞儿,结果并不会有别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劳心伤神地干着这件事。

    “我觉得自己跟他们不一样!我该干的不是如何挤上前去购物,而是如何另辟蹊径——在购物的窗口旁边再开一扇窗口。这样我才能既有物又有钱。当别人只为一个目的努力时,我可以一举两得,不用排队、不用加塞儿、还做了老板。

    “在我看来,人生的许多困惑都可以从中找出答案,只为达到一个目的的人或许会有作为,达到两个目的的人更容易有成就——显现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总是在得到的地方更多,失去的地方更少。商人经商,不通晓这个是不行的。为此,我也总是告诫我的孩子们,别做有一没二的事。”

    记:“两个目的。真好!”

    二、重新定义你的本钱

    (人物:钱玉清,44岁,北京人,中专学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一个资金雄厚的人可以稳妥做事;可以先思后行;可以耐心等待机会;一个资金有限的人则不能。他必须尽一切可能抓住机遇,在幸运之神降临之前,甚至都不能有一个稍好些的选择。”

    钱:“这倒是个挺深刻的话题,我以为这样。尤其当我们与困境融为一体时,自身也常常会变成困境的一部分。谁能说的清这是怎么回事吗?经常地,我就觉得,问题投射在我们身上的影子,可能远比它自己大的多——一种糟而又糟的情况,据此限定了问题的本身,就在我们竭尽所能挣脱着的当口,反而将我们置身于自我穷尽的极限之中——人出不出头来的情形大抵如此,他一遇到问题,就被问题所框定。

    “可事实上,没有几个人是生下来就资金雄厚、却又差不多总是在还没有准备好时出发的,不同的是其中的一些人没有被这个问题所框定,这样他尽管也没有本钱,却明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与钱无关,其结果,相对于这个试图解决困难的人来说,他就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本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本钱甚至都不能被积攒。

    “对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你当真没有本钱,就应该去做点不要本钱的事,而不要以此为出发点,陷入困境;同样的道理,你也不该急于摆脱你的难题,并假设自己可以不需要本钱一样;相反,小的东西要学会放大,大的东西要学会缩小,二者都导致绰绰有余的情况,既不会被极大所限制,同时又完全被渺小所容纳。”

    三、学会欣赏最重要

    (人物:孙浩,39岁,北京人,大专学历,古董商。)

    孙:“在我看来,人只要敢于发现真相,就一定会如愿以偿,除此之外,学会欣赏最重要,表示我们不仅拥有好的眼光,还拥有好的头脑,在看见了一面的同时,也想见了另一面,不只合二为一,也能一分为二。在这个世界上,供人欣赏的东西无处不在,其中,即有我们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但无论如何,都只会在我们懂得如何欣赏之后,方始展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与它们被人初看起来的样子有些许的不同,即在我们的观看之内,又在我们的观看之外。为此,我生活中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找寻对手,不为斗争,单为交朋友,因为每一个有资格处在对手地位上的人都值得借鉴,若要棋高一着,就得就近着比较,从他们存在的角度,来保证我们不会迷失。这就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更加有利于欣赏着什么的角度上。

    记:“可对手也会让人苦恼啊!”

    孙:“我觉的吧,这就是个智力问题。有人看事情不是用头脑,用嫉妒——用感情——这就很糟糕!真实的情况是,小气的胸怀与小气的头脑损失一样多,甚至还可以在让人损失更多的意义上彼此兼具。故而,我们尽管可以不喜欢一些东西,却不应偏激地看待它们;尤其在文明的社会里,人最好远离一个征服者的本能,要是有谁不知道吃肉的方式早已改变,就不会真正地有所作为。面对对手,欣赏比恨有价值。”

    记:“哦……”

    四、桥是特殊的路

    (人物:李桥,46岁,济南人,中等学历,建筑承包商。)

    李:“我自认为发达的原因得益于名字中的这个‘桥’字。在我眼里,所有的桥看起来都很美,因为它连通起一条路,实现了跨越。现在人人都在谈意识,这就是我的桥梁意识。

    “事实上,桥就是路,是特殊的路。当人无路可走时,就必须跨越;无论万丈深渊,还是湍急河流,一座桥横过去,路就畅通了。若以此论,没有一条路是通达的,除非有了桥,在路与路之间,桥是终点也是起点。”

    记:“可建桥需要很多材料,碰巧一个人没有这些材料怎么办?”

    李:“如果他一上来就盯着大梁,或许真的没这个材料。可建桥不光靠几根大梁,还有别的东西,这些他或许会有。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说,人生的桥梁都是借助来的,不是搭建好的,所以,即便是一个人两手空空,也不意味着没什么材料可用。”

    记:“能说的再具体点吗?”

    李:“比如我经常遇到些小困难,我努力克服它们、摆平它们,遇到大困难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即使遇到了,也没有那么大

    “其实,架桥也是一种选择,只是你不要走到了悬崖的边上再行选择,那就意味着没有选择,这让‘桥’因何而来?在这方面,我知道一句颇有启示的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能够望到头的地方都一马平川,但脚下的路途还有沟坎出现。所以,人应及早作好准备。”

    记:“就是说要有远见。”

    李:“不如说要有预见。”

    记:“我明白了。其实大家念的‘经’都差不多,但真正的‘好经’还有一字之差。”

    李:“是的。”

    五、向自己学习

    (人物:周晓雪,女性,45岁,广州人,特级美容美发师,美容院总经理。)

    周:“我成功的秘诀在于学习。不过,我不仅向他人学习,也向自己学习。这让我有机会认识自己。尤其在我看来,人只有通过不断向自己学习,才能够通晓实践本身的道理;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的知识还不足以使他鉴别自己,这种知识就不会对他产生什么效益,更无助于他摆脱命运的羁绊。

    “向别人学习得到知识,向自己学习得到特点。特点正是一种资本,可以用来发财致富。”

    记:“向自己学习?听起来很新鲜呀!”

    周:“你不相信我的话?那不妨坐过来试一下,看我如何把你变成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当你再照镜子的时候,就知道我为什么要向自己学习啦。”

    记:“可那……只是手艺啊?”

    周:“是的。是手艺。可你要知道,学习只有在经验的意义上才能够兼具实用性与创造性,尤其在我们有意识地向自己讨教的时候更是如此,否则,我们拥有的知识,就无异于一种傻瓜的学问,在看起来相似的方面,结果南辕北辙,学经济如此,学手艺亦然。”

    记:“谢谢!您让我学到了‘活生生’的知识。”

    六、对知识的重新解读改变命运

    (人物:吴宽林,49岁,沈阳人,初中文化,出版商。)

    吴:“我只有初中的学历,却在做文化的生意,而且很成功。于是有人问为什么?我就告诉他们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秘密,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市场;无论二者在概念上多么混淆,操作起来必须区别对待。”

    记:“这像是在说知识经济?”

    吴:“是的,我把它们分开来看。知识是一回事,知识的经济是另一回事,中间隔着一个市场。知识想要进入市场,除了自有的价值外,还得附加价值。通常,这个附加的价值才是市场的,才能赚钱。我正是贩卖这个附加价值的人。”

    记:“何为附加价值?”

    吴:“要是你辛辛苦苦写了本书,却不知道如何卖掉的的话,请过来找我吧,作为你全部劳动的最后一道工序,我将把它改造成市场认可的模样。就是在这样一件事上,一本好书同样不能跳过消费者直接找到读书人。”

    记:“您也因此不相信知识的价值?”

    吴:“事实上,我只是不相信‘以价值论及价值’的东西,即便是知识的价值也不例外。毕竟,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对知识的重新解读改变命运。”

    七、立体地看问题

    (人物:郑江,39岁,北京人,大本学历,广告制作公司总裁。)

    郑:“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认为理论是重要的,能否行之有效,取决于认知在实践上的市场化水平。我经常跟员工们谈及这一点,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在我们这个不断鼓励创新的行业里,市场就是差一点点接近于一家实验工厂。没有理论不行,照搬理论更不行,当事物注定要换个方式重新审视时,没有任何东西与先前完全一样。正如对待客户,一味地迎合只会招来反感,适时地对立才更有利于彼此认同。这让我通常站在比他们稍前一点的位置,但绝不脱离他们。我发现这是赢得客户的好方法。你需要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与之不同。

    “举例说吧,把一块蛋糕分成八份并不能增加这块蛋糕的分量,但这的确可以改变这块蛋糕的形状,甚至连内容也会有些许改变;也许这就意味着点什么,或者是一种解决问题之道。故而我相信变化,并对变化的哲学感兴趣。

    “但是起初我怎么也适应不了这一动态的取向,困惑于它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就在我试图说服自己、合理解释时,竟然意外地发现,逻辑也会有自己的偏见,这让我从前熟悉的一切突然模糊起来,在无法看清楚的地方,也无法为之把握。我因此不再相信任何确定的东西,转而寻求在多角度上观察同一个问题——于是我看到,必然的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必然的是它们将要变化的样子,它们变化的样子将直接切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生活。

    “这是一个发生了深刻变革的世界,所有以过去为经验的人都将经受严峻考验。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可以让一个人选择最小痛苦的方式和借口——在不能肯定变化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不为所动,但在排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则更多地保有了自己的劣势。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人也变了!古老的金科玉律在针对人性方面很有意义,却在变化了的事物面前无能为力。仅就‘利害’而言,对二者的比较,新的看法也渐渐站了上风,是‘利’或‘害’,既取决于它们显示给人看的样子,又取决于人看它们的样子,更有甚者,人怎样看待它们的这个事实,将最终改变它们;我们对于一般空间的认识,也有了革命性的飞跃——致使一种动态的认知,在高度复合的倾向中集合为立体的审视,在可以链接的地方,发现了新的世界。

    “一种方案解决问题的时代也随之结束。”

    记:“您讲得十分精彩!不过,中国的广告业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在国际上产生过大的影响,您对此怎么说?”

    郑:“这是角度问题。你若站在生存的角度上看,我们制作得还可以,可站在生活的角度上看,就糟透啦!生存与生活是两个层次上的状态。”

    记:“这是否又反过来影响了您看待理论的方式?”

    郑:“的确如此。不过有时它又恰好表示一种糟糕透顶的东西未必不是更有市场。这一点,你只要看看现在火爆异常的‘超级女生’便会明白,无论多么严肃正统的理论,在少男少女的欢笑声中,也会轰然坍倒。这注定是一个歌手战胜歌唱家的时代。”

    记:“我正这样想。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或市场)是另一回事。”

    郑:“前者求‘值’,后者寻‘的’。”

    记:“所以要有差别?”

    郑:“甚至是误差。”

    八、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发现知识

    (人物:王伟,38岁,杭州人,工科博士,软件公司总裁。)

    王:“足够多的知识可以确保一个人的技能,若要他有才能,则必须发现知识,最难得的是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发现知识,天才往往有这个特点。结果,对学习者说来,重要的反倒不是他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从这一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的思想和方法。”

    九、摆脱必然性结论的奴役

    (人物:冯忆,42岁,上海人,大本学历,专业炒股大户。)

    记:“我曾拜读过您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记得不久前您在一篇文章中说,‘投资首先是一门哲学,然后才是一门技术’,我想请您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哲学。”

    冯:“我的哲学就是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必然性结论。因为在必然性结论中,人只能无奈地处于从属地位”

    “为此,我们真得好好问问自己的眼睛——究竟看见了什么?

    必然性结论对于思维之有害,不亚于明显谬误。一个根据事实而言的必然性结论,总是以其权威无比的方式,令人感觉毫无出路。这就像是在说,无论一个人的身体多棒,总有一天要死一样。必然性障碍,以其合乎逻辑的推理,有效地禁锢了我们对于未知的认识,物化了思想。人常常因此预支失败,且对明显的变化视若无睹”

    “举个例子说,太阳当然是从东边升起,可是如果你总以此为出发点,就只能得出它将从西边落下的结论。你看不到天文学家和宇航员眼睛里的太阳。这个必然性实际上并不是针对太阳说的,而是针对你所处位置而言的一种状况”

    “就此,我们也往往不自觉地认为,可以用自己的主观意志看待客观事物,并试图在一个界限的意义上完整地理解它们,以至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的尴尬,被自己眼睁睁看着的东西抛到了后面。事物自身则在不断地变化中,又经由变化而变化且最终改变了自己。在这方面,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是对的,可假如他不能同时知道他还生活在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里,就不能在最后的时刻获得拯救。恰恰是出现了否定的形式,人才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

    进步只能得益于新的思想。一成不变的方式,既不能解决新问题,也不能解决老问题。那些总从必然性出发的人,将会长久地面对这样的麻烦——他们以为自己做对了,可惩罚还是加在了他们的头上。

    “‘看见了阴沟里的阳光’,这话本身就能给人启示,好像说‘狗屎也能卖钱’一样,你信不信呢?

    “问题不在于你信不信。问题在于你能否打破旧的框框,让新的想法涌现出来。凡是要解放命运的人,首先必须摆脱作为既定观念奴隶的现状。

    进一步分析可以认识到,必然性结论只能导致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就在我们无法质疑的地方,认知产生了排他性,人也由此陷入观念的陷阱。但是一个过程的演变却要复杂得多。过程以一个又一个相对结论,在不同的时空内流淌着、影响着、扰动着,假如只有一些必然性结论的话,人就无法利用过程及其变化,更无力左右后来结果,改造世界与创造世界的愿望就不能达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证明,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利用,在于探索。不如此,你就不能驾驭什么,更遑论成功!”

    十、配比观点

    (人物:陈钧,女性,34岁,兰州人,大专学历,时装专营店经理。)

    陈:“我总觉得,人难成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配比不当,以至尽管他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还是表现得难以为继,显示相关的事情如果不能相通,就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发挥主体效果,在人向目标排列组合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断层,想要爬上去,却苦于没有一架梯子可用。相似的情况,即便是在买卖一件衣服的场合一样适用,要是我们不懂得如何为之搭配与呼应,同样难以把这桩生意做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色彩的美既在于绚丽,又在于单一,完全因变化而变化,因不同而不同,若要引人瞩目,还得别有风情;好像人在购买时装的时侯,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时尚,倘若没有其他优雅与高尚的元素组合,一件小小的衣服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价值上让人认同,结果,与其说这是来自于衣服的缘故,还不如说这是相关于衣服的缘故,我也由此认识一个道理,想要成就一件事,除了要做好以外,还要在‘好’上相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中国商人聊天》(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o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