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行文的写法
3.感受灯笼文化内涵,体悟作者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作对象——灯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有: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织、彻夜歌舞的热闹场景。花灯之多如千树繁花,满天烟花如雨洒落,舞动着的鱼形、龙形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这是辛弃疾词中的灯笼盛景,这节课,我们走近吴伯箫先生的灯笼,欣赏一篇关于灯笼的散文。
二、自读课文,梳理灯笼那些事
根据“阅读提示”,做好事件批注。
明确:
1.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2.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3.村头高挑红灯,慰藉孤行客;
4.元宵灯节,跟着龙灯跑半夜,绽放飞扬的青春;
5.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6.描画纱灯,曾很引起“我”的喜悦。
7.未曾见过的宫灯,总让人联想到往昔的宫廷帝事,感慨历史的变迁;
8.想象着将军挑灯看剑的情景,引述英雄的故事,表达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志愿。
三、再读课文,学习作者行文思路
一盏不起眼的灯笼在作者的笔下内涵丰富。那么,这么多关于灯笼的回忆、联想和想象是如何引出来的?
开篇说火——追求光明(孩童心性)
具体抒写——灯笼记忆(由灯笼而引发的各种回忆、联想和想像,展示灯笼厚重的文化内涵。)
结尾说火——抒发誓愿(爱国之情)
四、跳读课文,体悟灯笼生发的情
跳读课文,在文中找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喜爱)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思慕)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开心)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
“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感叹)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神往)
“唉,壮”(悲壮)
是蒙恬、霍去病,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悲壮;是有着“飞将军”之誉的李广数次抗击匈奴,最后一次漠北之战中,因迷失方向未能参战而愤愧自杀的悲壮;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壮。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借灯笼抒发的仅仅是悲壮之情吗?
背景补充: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小结:
祖国有难,匹夫有责,作为教育者的吴伯箫先生更是如此。他由灯笼联想到了古时那些忠心护国的英雄豪杰,更志愿做一个为了祖国奔走效力的“马前卒”,即使当时面临的形势艰险,但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此他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篇末回想历史典故,展望光明未来,抒发“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喜欢火喜欢灯笼的孩童心性,写自己的往昔经历,每一个文字里饱含思亲怀旧的深情;记乡俗民情,灯笼折射出醇厚地地方文化;引诗词典故,抒发自己的誓愿。从个人的情感圈子跳脱出来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从最初的喜转到结尾的悲壮激越。
我们说:
一盏灯笼,
亮起祖父的慈爱,
漾着母亲的牵挂,
溢满对亲人的感激;
一盏灯笼,
为夜行人指引前路,
让他不再孤寂恐惧;
一盏灯笼,
记录着岁月沧桑,
镌刻着家族历史的变迁;
一盏灯笼,
辉耀着往昔英雄英勇报国的气概,
更激荡着
个人与祖国共患难、同命运的誓愿!
五、作业设计
一盏小小的灯笼,回忆中攒聚着小我情,铭记着民俗情,联想与想像里承载着家国情。请同学们也选一个小物件,通过联想和想像写一篇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