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我2023年才借来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最让我喜欢的一个章节是愤怒是可以表达的,这句话一落入我的眼睛,马上就捕获了我心,太治愈了。从小到大,我都被教育,要有修养,要有气度,要听长辈师长的话,要爱护弟弟妹妹,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姐姐,即使受了委屈,自己也要咽回去。一路走来,不知道自己承受了多少忽视、埋怨、打压和委屈,好在我想得开,遇到了好同学,说说笑笑之间那些压力和不快会很快消失。毕业工作后,有了关照自己的意识,干了件“革命”事情,也敢为自己和同事与领导拍桌呼喊,活的还算爽性洒脱,自由自在。结婚后开始受到拘束,要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又开始习惯取悦。有了孩子也有了软肋,自我已经完全不见了,孩子也养大了,身上的病心里的病也多起来了。今天看到人的愤怒是可以发泄是可以表达的,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情绪出口。边读边练习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以上这四步可以看出表达愤怒的方式不是猛烈的,先倾听他人的需要,再倾听自己的需要,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以后,同时给彼此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让我感兴趣的还有,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惩罚对方。比如,缺乏安全意识的年幼的孩子在路上奔跑,你抱起他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如果打孩子的屁股或者骂他:你怎么这么笨!那么,后者就是惩罚。在使用惩罚的强制力时,希望痛苦能让他们:(1)意识到自己的过错;(2)感到懊悔;(3)改变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有的孩子进了校园甚至进了教室,并不明晰自己要做什么,只知道我和大家同龄,该到这个地方来,老师让自己认真听课、老师让自己写作业工整、老师让被晦涩难懂的文章……所有都是老师让干的事,这显然对自己进到学习场所里该做什么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一切都是长辈和老师的安排,自己照做就好,开窍早的知道是为自己而学,开窍晚的和不开窍的就是觉得我学习就是给逼着我学习的人学的,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所以,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不学习,捣蛋,他对自己认知不到位不准确造成的,充分认识自己需要长辈帮助,对于孩子还是要耐心些,说不准花期在哪个月份呢。
当然还有把自己误认为的“不得不”变成“我选择……我愿意……”,改变认知和心境,当知道自己是谁,目前做的是自己的选择,对很多的事情的认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作者作为一个有名的医生因为写令自己讨厌的病历,换了工作,他的生活模式切换成功。孩子也是如此,要为自己选择而付出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