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小女孩海蒂在姨妈的陪伴下,前来寻找素未谋面的爷爷。
海蒂有一个“悲惨”的身世,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世了,她一直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如今姨妈有了一份新工作,不能再照顾她了,所以就想起了跟海蒂有血缘关系的爷爷。
爷爷性情古怪,跟村民不合,长久以来就离群索居,独自住在山区的木屋中,是人们口中孤僻的怪老头,甚至有传闻说他曾经杀过人。
但海蒂的到来,逐渐改变了他怪异的性格。
海蒂第一次来到时,爷爷对她是很排斥的,甚至想让牧师把她送走。但在短暂的相处过程中,海蒂的懂事、纯真和率直融化了爷爷的心。
很喜欢海蒂爷爷说的一句话,人们喜欢说邪恶的东西,但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感知一切。
爷爷开始让海蒂进屋,睡在阁楼上,每天为她准备羊奶、午餐,甚至为她做了一把舒适的新椅子,到了冬天,海蒂还会坐着爷爷制作的雪橇滑雪狂欢。
爷孙两人的心逐渐靠近,在阿尔卑斯山上过起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虽然身世可怜,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海蒂却从未丢失一个孩子该有的童真和天性,她对身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给予了最大的善意与真诚。
放牧时,为了让小伙伴皮特不再抽打羊群,海蒂答应每天中午分给他一半的奶酪和香肠。看到皮特的奶奶咬不动太硬的面包,海蒂就默默记在心上,后来在有钱人家吃饭时,她每次都会偷偷藏下一个软面包,希望能带给皮特的奶奶。
一天,海蒂同彼得在山上放羊,姨母突然出现,不顾爷爷反对,连哄带骗将海蒂“卖”到法兰克福的泽塞曼家,从此,目不识字的高山上的野孩子海蒂成为了富家小姐克拉拉的伴读。
山野与城市,自由与规矩,蒙昧与文明,电影里的矛盾与冲突就此开始。
在阿尔卑斯山,清晨起来用山泉水洗脸,直接喝从母羊身上挤出来的羊奶,光脚在山上飞奔,躺在草地上呼吸带着花草味道的自由空气……这是海蒂和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日常。
在法兰克福,喝汤不能直接端起盘子,拿面包不能直接用手取,行为举止一定要得体,不能随便跟佣人聊天……在所谓文明繁华的大城市,海蒂的身心开始受到了约束。
那段日子,海蒂无时无刻不想念阿尔卑斯山和爷爷。虽然内心不快乐,但是为了让病弱不能行走的克拉拉开心,她听从克拉拉的恳求,压制了回阿尔卑斯山的念头,把对爷爷的思念藏在心底,继续留下来陪伴克拉拉。
当克拉拉的奶奶到来后,马上发现了海蒂“不是很开心”“心是空的”“天性受到了压抑”。
同样,即便是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克拉拉,因为母亲早早去世,缺少父亲陪伴,女管家、家庭教师的管束、教育又过于严谨和呆板,她也极度压抑苦闷,原本病弱的身体越来越糟糕。
克拉拉幼年丧母,大病一场再不能站立,只能被困在豪宅中与轮椅相伴。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寂寞的克拉拉把海蒂当成了救命稻草。
在海蒂身上,我们看到了她自由的天性受到了束缚,而在克拉拉身上,我们看到了自然养育的匮乏。
后来,由于实在是太思念爷爷了,小小年纪的海蒂居然得了夜游症。克拉拉的父亲赛瑟曼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不得不把海蒂送回阿尔卑斯山。回到高山的海蒂,犹如鱼儿回归大海,鸟儿重返蓝天,灿烂的笑容重新出现在她的脸庞上。
而克拉拉在海蒂信件的再三邀请下,由奶奶陪伴着,前来阿尔卑斯山度假。克拉拉与海蒂躺在布满灰尘的干草堆上嬉戏玩闹,学着海蒂的样子端着大碗喝羊奶 用手抓食物……
走进大自然后,克拉拉整个人都变得阳光明媚起来,在影片的最后,她的腿疾痊愈了,竟然神奇地站了起来。
这也许是顺应天性、自然养育所带来的正向作用。山雪孕育大川,白云依偎蓝天,鸟儿逆风飞翔,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陶冶,有时比课堂教育更重要。
提到教育,不得不提到克拉拉的奶奶,虽然她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她对海蒂的帮助是巨大的。第一次见面,她就让海蒂不要拘束,称呼她为“奶奶”。在女管家对海蒂做了“认知障碍”的判断后,她不急于下定论,而是亲自和海蒂接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激发海蒂对学习的兴趣。
当知道海蒂“写故事”的梦想遭到同班同学的嘲笑时,奶奶恰如其分地安慰海蒂:他们的见识太少了。但是你见识过世界上更多东西,不是吗?如果有一件事情会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奶奶尊重海蒂的天性,并找到启蒙海蒂的方法,帮海蒂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可以说,奶奶是一个很睿智的“教育家”。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不是管束、控制和塑造,而是点拨、唤醒与激励。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好的教育就应该让他们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成长。
这是一部值得耐心观看的电影,故事温情治愈,风景怡情养目。
再修改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