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殓师》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以一个新手入殓师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以及逝者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影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影片的开头就已经是小林成为入殓师两个月后了,随着入殓仪式的进行,影片的片头才得以展现出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不仅仅只是讨论了对于生和死的思考,更是一种对于入殓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探讨,以及对以匠人精神对待工作的情怀的赞美。
影片通过一个入殓师的视角,表达了一个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在这部影片当中,大量采用了固定镜头,尤其是在每一次小林等人为逝者举行入殓仪式的时候,这样的固定镜头会使得这个仪式更加的庄严肃穆,而且导演有意图完整地展现这个仪式的过程,也更好地体现了作为一个入殓师是如何平静、细致而又温柔地送逝者最后一程的。

在澡堂老太太即将被火化时,火葬场的老爷爷说:“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而在这之后,镜头切到了在蓝天中翱翔的大雁,也与这段话相呼应,蕴含着死亡其实也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的意味。影片结尾,小林拿着自己儿时给父亲的小石头与妻子的手握在一起放在了妻子的肚子上,窗外的亮光愈加强烈,实际上也是蕴涵了对于这种爱会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传递下去的意味。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林才入职还处于迷茫期时,在桥上看到拼命想要溯游而上的鲑鱼的镜头。即使旁边不停有死去的鲑鱼被河水冲下来,那些鲑鱼依旧在坚持着往上游。“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还这么辛苦。”“它们只是想回家。”不知道导演是否是想要表达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即使这种努力看上去仅仅只是徒劳,但并不意味着着它没有价值。我们每个人迟早都有面临死亡的那一天,可这并不会抹去我们活着时所经历的美好。不要因为死亡这个无法改变的结果,就不敢用力去活。

影片中,不仅仅是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更展现了男主角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从抗拒到接受再到从心底里尊敬的过程,体现了对于以匠人精神和真心对待工作的赞扬。影片前面小林在没有了经济来源不得已搬回老家时,通过将小林处于两边都受到挤压的楼梯中间的角落的镜头来展现他窘迫的处境,还有他去到工作地时通过两个棺材之间的夹缝来拍摄他,以体现他进退两难,在“夹缝中求生”的处境。还有在他第一次看到尸体时,运用了晃动镜头拍摄布满蛆虫的食物来模拟小林的主观视角,更形象的体现了他初见尸体的不适。在影片的开场,导演采用了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在一片雾茫茫的公路上,小林开着车缓缓驶来,体现了小林对于这个职业的迷茫以及对于自己选择这个职业是否正确的自我怀疑。而到了影片中间,当小林已经彻底被这个职业所征服过后,他再次驾驶的路上已经晴空万里,春天也已经悄然而至。小林坐在一片绿茫茫的田地上拉着大提琴与他进行入殓仪式的镜头交替剪辑,体现了他心中的豁然开朗以及从心底里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认同与接受。而在这之后,影片的风格也与之前出现了较大差异。比如在色彩上的处理上,之前无论是小林夫妻的穿着,还是家里的装饰都以灰暗的黑、白、灰为主要的色调,色彩饱和度较低,并且以低调为主,室内光线很暗,常常是一片灰蒙蒙的感觉;而之后,色彩的饱和度得以提高,小林妻子也穿上了嫩绿色的毛衣,更重要的是,室内的光线增强了,亮度提高了,画面也更明朗了,这些都是小林心境变化的外化体现。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同时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大提琴这个乐器不仅以实物的形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也多次出现。影片中小林独自拉大提琴拉了三次,每一次都代表了他不同的心境。第一次是在刚回到老家时,深夜里他独自在黑暗中的小小亮光下拉起大提琴,并通过大提琴的乐声转到他儿时拉琴的场景,是带着面对逝去的美好回忆的悲伤。第二次是在圣诞夜的工作室拉起,这时的他已经通过入殓师这个职业见过了许多逝去的生命,这个乐声是饱含许多复杂情绪的。第三次是在一片绿茫茫的田地上,春天来临后,一片生机的景象下,所拉响的乐声,这一次更加激昂,体现了他在肯定了这个职业后内心的明朗和释然。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关于讨论生与死的电影,只因“入殓师”这样一个与死亡接触许多的特殊的职业。再次观看才更能体会到这种隐藏在这个职业下的令人心生敬意的匠人精神。这些入殓师对于自己这个职业的认同和敬畏,对于每一个逝者都以平静、细致、温柔的态度对待,还要在家人乃至社会的不理解之下坚持这份职业,实在是令人敬佩。通过这部影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个职业,并能够尽可能的给予这些入殓师理解和尊重。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