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大病众筹相关的消息一时间变得铺天盖地。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有人在转发:“真人真事”,“身边同学”,“朋友家的七大姑”,“同学家八大姨”...
从前只要出现这样的声音,几块到几百块,我都会或多或少的献出自己的一片心意。但近来,随着这些消息的刷屏,除了越来越多的麻木外,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在不断投入自己微薄同情心的同时,对这些不知何时起变得铺天盖地的转发,抱有过任何的质疑呢?
仔细想想那些发起众筹的家庭,他们真的是为了看病已经家底耗尽,还是单纯只是不愿因为生病而降低自己原来的生活水平,所以希冀通过网友的爱心和互联网的影响力,来快速筹款呢?
我本人也曾多次在轻松筹上献过爱心,我们捐过的这些钱对于自己来说,不过是一点微小的心意罢了。但这种案例一旦太多了,不免让人麻木,而且最近在我身边发生的这3件事请,让我不得不对这些项目本身,产生了些许怀疑...
故事A 坐标:山西大同
刘叔是我一位远房叔叔,在当地一个中学做数学老师,平时亲戚之间鲜有往来。前年出去玩儿开车时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大同市里的医院根本不敢接,于是当天就转院到了北京某三甲医院。
在医院待着,花费确实很大,每一天都花钱如同流水。看着自己父亲医院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我这位远房堂弟在朋友的建议下于某平台发起了筹款。借助朋友圈的转发以及我那位叔叔园丁的影响力,这次筹款很顺利,30万的救治款在短短几天内就筹到了。当然这里面我也支持了,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我都捐,这次,由于是自己的亲戚,我立刻就捐出了五百元。
病情稳定后因为我也在北京,所以还去医院里探望了他。跟他说起互联网筹款这事儿,他一个劲儿的夸我那堂弟能干,而且感谢了所有帮助他的人,说给堂弟准备的婚房终于可以不用卖了。
去年我那堂弟已经结婚了,春光满面,有房有车…Ps:车是我这叔叔出院后用住院报销费用买的,是个SUV,全款,大概二十多万吧。
故事B 坐标:山东德州
这个故事是我无意中跟同事提起故事A的时候,同事告诉我的。
他老家的同学两年前生了一场重病。据说此病来势汹汹,可能随时威胁生命。虽然这同学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但为了避免人财两空,于是他同学也在某平台上发起众筹项目,筹款金额30万。
话说那篇筹款文章写的让我同事十分动容:文中,他以垂危的生命,悲惨的遭遇为由,想要筹得30万治疗费用,并诚挚的告知网友:如果自己突然辞世没有用的上这笔钱,那么希望晚来丧子的父母,可以用这笔钱养养老。
幸运的是,同学的病在接下来的治疗阶段内得到了控制。出院这同学经过了一年的调养,目前身体已无大碍。同事与他再见面,是这次过年回去,在大年初四晚的同学聚会上。
他是开着自己的宝马车来的。很多同学在饭店楼下碰到他从宝马车上下来,纷纷颇表示羡慕。饭桌上大家聊起了他去年生病的事,还有这车,他不好意思的说,出院后医保就报销了差不多50%,再加上那笔筹来的钱,这才买了辆宝马…听到这儿,同事外表与他打趣,内心却已经开始嗤之以鼻了...
故事C 坐标:内蒙老家
去年冬天,我在初中的微信同学群里看到有人转发了一个众筹:说家里着火,爷爷奶奶为了保护孙子,烧成了重伤,需要30万的治疗费用。当时还有当地电视台的采访,非常真实。
我当时看过该平台上提供的求助人身份证,发现是自己老家人,再仔细一看求助发起人,不就是小时候跟我同年级不同班的L吗。他们家在当地条件还算可以,家里算是借着开矿的好景气,早年间就富起来的一拨人,后来据说她父亲拿着发家的钱又作了别的小生意,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出于同情吧,我当时还加了她微信,转给了她两百元,算是自己的一点心意。
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无意中说起了这件事,她说,她家早在好几年前就在县城买了2套楼房,这次着火也是因为电烤炉使用不当才引起的火灾。以他们家的经济实力,30万的费用付起来是戳戳有余,即使没那么多,跟家里亲戚借借也是能借的到的...当时听了这些以后想了想,反正捐都捐了,就没当回事。
没想到,上个月,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她的动态:新开了家美容院,既可以做美容,又能做什么韩式半永久。美容院装修的很高档,一百二十多平米,看阵势,没个20-30万是怎么也搞不了的,这则朋友圈吧,看的我当时就有点头晕。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开奔驰买钻戒,有车有房有钻戒,却众筹说女儿没钱看病!】。报道中说,一位绍兴女士在社交网络发布消息,希望募捐30万救治患白血病3年的女儿。而网友却发现,2014年该女士曾秀奔驰和钻戒。有关这件事的采访:
女士回应:房已抵押,车将卖掉。
丈夫称:女儿生病,不代表老婆就要穿10元一件的衣服。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故事后是何心情,反正最近这种事件是越来越多,多到频频跌破一个个平凡人的想象。
中国人历来是有骨气的,能自己解决,能小范围解决的事情,都尽量不开口,尽量不受嗟来之食。实在没有办法,山穷水尽了,让大家帮一把也无可厚非,但事后也会懂得感恩与回馈,这本应该自觉。而很多人却将“轻松筹”变为了“轻松要”,利用微信的社交属性消耗着我们普通人本就脆弱的同情心。
发生这样的事情,平台肯定有一定的责任
关于众筹项目真实性方面,各个平台的审查其实都是做的很好的,不过却对项目中涉及的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无法也没有权利作出正确的评估。
每个人都说自己家徒四壁、揭不开锅、花费巨大无法承受,那么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背后有房、有车、有产业呢?如果平台无法评估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那也就无法对该项目是否值得帮助作出判断。
所有项目现在鱼龙混杂,筹多筹少,就看谁的文笔好,筹快筹慢,就看有多少小伙伴。当然有人会说,发起筹款是人家的自由,平台不做经济审查也无可厚非,人家凭“实力”筹来治病钱,为什么不行?
可是,大家的爱心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甚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稀缺资源。
从小时候的“人之初,性本善”,到社会上频发的恶性事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善良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同样,爱心也是有限的,
莫须有的众筹关怀会消耗大家的爱心资源,等大家的爱心油尽灯枯的时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失去应得的帮助。
07年我来北京读大学,见到流浪的人没等他向我要钱,我就会主动上去给他钱,后来,听到一则消息说,“北京地铁某一流浪汉白天化身乞丐地铁乞讨,晚上开车回家,在北京有3套房”之后我再也不给乞讨者1分钱了。
难道没有真的乞讨者了吗?一定还有!只不过大家的爱心被消耗了,被欺骗了,被利用了,被消费了,出于每个人都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能选择都不给。
因此,我觉得,把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从鱼龙混杂的项目池中像摘菜一样摘出来,才是能让大家爱心得以安放的好事情。
满嘴的仁义道德,最终其实就两个字,“吃人”-----鲁迅
在这里想先说一件让我莫名其妙的事情。
我出身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长大后在北京工作打拼。适逢家乡高中的60年校庆,老师便把广大校友拉到一个微信群里,让大家交流感情。群里面有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学长学姐,大家平时在群里聊聊工作、聊聊生活,很和谐。
有一天,一位在老家生活发展的校友在群里转发了一个大病众筹项目。好像是她的一个朋友生重病了,她发在群里,希望大家能捐款并帮忙转发。可半晌过去了,群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
突然,她便发作了,说群里面的北京人,平时说自己事业旺、挣得多,却在这种需要帮忙的时候像缩头乌龟一样!没有爱心!离德背祖!忘记当年家乡的哺育!愧对家乡人民!...这一连串的感叹号说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这时有一位校友反驳她,说了一些有关道德绑架的话。她一怒之下退群了,说"这个群的人员素质让我很失望,真的!" 而她退群后,我反而感觉这个群的平均素质提高了好多。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们被裹挟着不断筹款给那些本来不需要的人,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严重性真心不亚于直接抢钱。
说了这么多吧,只是想让大家在献爱心之前能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判断,多一份拒绝裹挟的勇气。献爱心是个人行为,没有人能够强迫自己献爱心,也没有人能够强迫自己不献。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追寻自己的想法,保护好自己的善良、爱心,做那一叶轻舟,万重山过,又何必在意别人呢。
(倒不是说有人发起众筹就是为了发财,只是逐渐发生在身边的这些案例确实让人受挫,对此,你有哪些切身的看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