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潮州古城,只因韩愈。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隅,三面环山,当地人自嘲“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
韩愈51岁那年,因劝谏皇帝唐宪宗不要过度礼佛,遭到宪宗不满,于是从刑部侍郎贬黜为潮州刺史。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一个被贬黜的士大夫,两者的命运就这样有了短暂的交集。
祭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短短几月,救万民于水火的“韩文公”成为潮州人的神。而对韩愈最隆重的纪念是当地人直接把最重要的江河和山改为“韩江”和“韩山”。
赵朴初先生曾说:“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韩愈被贬潮州不足八个月,却赢得潮州人一千多年的敬重和崇拜。
所以,到潮州访古,必访人——韩愈(韩文公祠)、访山——韩山、访水——韩水,还有横跨韩水的广济桥。短短半日停留,对潮州充满好感,特别是诗情画意、古风古韵的广济桥,简以记之,聊以自慰,请原谅我的鲁莽和仓促。
广济桥最早影像:桥上是可以住人的
约翰·汤姆逊镜头下的“湘子桥”,摘自《旧时潮州》广济桥的最早影像记录来自一个外国人——约翰·汤姆逊,维多利亚女王的御用摄影师。1867-1872年,他历时五年,用相机记录下中国的大好山河,潮州府的湘子桥就有幸记录其中。通过照片才知道,原来最初桥上是可以住人的!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历史上是闽粤要津,必经之路,也是水陆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亭阁,韩江上的商税在此收取,桥上桥下因经济繁荣而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
约翰·汤姆逊镜头下的“湘子桥”,摘自《旧时潮州》细看照片,停靠在联桥旁的乌篷船似乎是移动的菜市场,人们应该是住在船上,靠着运送商品为生。桥上络绎不绝的人来人往,有担着扁担叫卖的,有空手赶集的,似乎还能听到当时喧嚣的闹市声。
早期的铁牛这是铸造于清雍正年间的铁牛的近景照片,它被毁于文革时期,但也有说法是毁于大跃进时期,被拿去大炼钢了。
如今的镇水大铁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再修广济桥时,“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的第八墩和东岸的第十二墩上。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遂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
广济古桥: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与我国的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巨大的石洲 石梁到底有多重?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其历史悠久、气势雄伟、结构特殊而著称。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初为浮桥,系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潮州知府曾江创建,由86条巨船联结而成,始名“康济桥”。但因浮桥难御洪水,于是自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至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历时近九十年,先后由12任知府(知州)相继增筑、重修,两翼为梁桥、中部为浮舟的“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语)雏形告成。
广济桥巨大的石洲,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南北两端均作尖形,利于缓和水流冲击。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使之相结合,但都异常庞大。
“十八梭船”“十八梭船廿四洲”梁舟结合的独特风格,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梭船联结时方便通行,起到浮桥的作用;开启时方便通航、排洪。“十八梭船廿四洲”刚柔相济,起伏变化,体现了美学与力学、建筑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廿四楼台”“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广济桥的一大建筑特色。至王原修建广济桥时,打破宋元时期东、西两桥全用亭屋覆盖的外观上的单调,把楼台亭阁作为桥体的有机组成部分,12座华美的楼阁分布在亭屋间,加强起伏的变化。这些楼台亭阁规模之大,形态之多,装饰之美,实属罕见。
广济桥灯光 广济桥夜景古朴幽深 诗情画意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已筑亭“覆华屋”于桥上,并冠以“冰壶”、“玉鉴”、“盖秀”等美称。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蘅、冰壶、小蓬莱、风鳞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
匆匆路过,广济桥的楹联匾额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免长篇累牍,另做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