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棵大树,滴灌是滋养的方式。相信滴灌的力量,就能和时间做朋友,成为长期主义者;相信生命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就会做一个终身成长者;相信固本方能枝繁叶茂,就更懂得浇灌根系,成为不焦虑的智慧父母。
前面讲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现在理解第四个要素请求。沟通中善于表达请求,让请求不是飞来飞去,而是稳稳地落地。提请求要注意三点:一、提出具体的请求;二、表达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三、关注对方,进行请求反馈和了解对方的需要。
提出具体的请求
一个初中男孩放假三天,没看书学习过。妈妈着急了,说:“孩子,你也看会儿书。”孩子从书包里掏出英语,摆到妈妈面前说,“你说吧,让我看哪儿呢?”妈妈说不出来。要求孩子学习的请求自然落空。这是20多年前听到的真实故事,当时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而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看,妈妈的请求不具体,很难落实。
清晰地告诉对方,希望他具体做什么,更容易获得积极回应。
读书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经,家长都希望孩子热爱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就需要父母费些心思,不是给孩子买了书、时不时地提醒一下就能实现。切实的做法,要和孩子商量出明确的阅读时间及内容,把抽象的读书要求变成一个具体可操作地固定动作。比如和孩子商量好,每天在完成作业后用10分钟读一页书,然后把读到的内容讲述一下。这样的请求明确具体好落实,孩子容易做到。将宽泛要求变成具体动作,只要抬起脚迈出一小步就能轻松实现,孩子也不会有面对高山、不知所措的压力。
假如伴侣不爱做家务,你希望他分担一些。你不告诉他具体怎么做,而是抱怨自己工作多,压力大,家务烦。结果对方不理解你的需要,难有令你满意行动。表达请求,不用暗示,不等对方自觉,不妄想心有灵犀。想清楚需要,积极明确地表达请求。比如你今天累了,想让先生做晚饭,就该这样说,“我今天做了多少多少工作(事实),已经筋疲力尽(感受),我需要缓缓(需要),亲爱的,今天晚上你来给咱们做面条,好吗?”这个具体请求基本上会得到落实。
工作关系间的沟通更需要提出具体请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给太宗的进谏非常明确具体,具体到十种情况十种思想。太宗很受触动,把这十思放在桌前,当作座右铭。这是具体之效。
遇到不愿再看到的情况,会说“请不要如何如何“。用否定句提出请求,告诉对方不做什么,是无效的。“老公,你不要那么懒惰。”“孩子,不能总玩游戏。”这些话挂再嘴边也没用。对方不知道你具体想要什么就无法行动,而且这种请求包含着强烈的否定态度,对方容易逆反。
当我们对自己提出请求时,用否定形式也没有效果,你对自己说“陪孩子写作业时再也不发火了。“结果会一番再犯。你应该对自己这样说,”当看到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时,要寻找孩子分心的原因,和孩子好好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正向具体地请求自己,错误做法才可能得到纠正。
表达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无论是伴侣、孩子,还是伙伴、朋友,不管关系多近,尊重对方是获得积极回应的前提。你表达请求,不是横冲到对方的领地指手画脚,而是站在你领地的边缘,落足需求点,向对方发出真诚的邀约,请他到你这里帮你解决问题。学会使用“如果你愿意,你能不能怎样”这样的恳请句式,而不是随意使用“你必须怎样,否则我就怎样”的命令句式。
想让孩子重视成绩,好好学习,你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去。”这是威胁,孩子除了反感,不会有积极回应。说出“你再这样,我们就离婚”,除了伤感情,对方不会有任何改变。以吓唬对方表达请求,让关系越来越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想被命令,被索要,对方也一样。请求时要充分表达不想勉强对方、尊重对方的态度。当对方拒绝了你的请求,说“不’时,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而不是抱怨烦恼,这就是表达请求该有的状态。
关注对方,进行请求反馈和了解对方的需求
你发出的请求,如果比较复杂,就需要对方复述一下,来确认请求是否传达到位,有时你言不及义,有时对方理解有偏差,为了让请求不落空,第一时间进行确认是必要的。
确认请求时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说“你听清了吗?再复述一遍。“这是质疑对方的能力。应该说”怕我没说清楚,请你复述一下我刚才的意思。“这是对自己的能力的不确信,伤不到对方。
《百年家族曾国藩》一书记录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一个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过午,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着,彼此皆不肯让,就钉住不得过。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分不同,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一场争竟就此消解。
故事很有年代感,但沟通心法不过时,关注对方需求,才能满足自己的请求。
我们发出请求后,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反应,直接询问对方的感受及原因,及时深入沟通,了解对方的需要,消除情绪困扰,听听对方的想法,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