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
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浓淡相宜【译文】
有同学问《中庸》中的“至诚”、“前知”。
先生说:“诚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只是一个良知。实在道理的奇妙作用就是神,它萌动的地方,就是‘几’。具备诚、神、几的就是圣人。
但是,圣人并不注重预知未来,既使是圣人,祸福之来,有时也免不了。圣人只是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遇到事情的变化能够随时应对已。良知不分前后,只要通晓事变的规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如果存心要有个想要事先知道的心,那这个心就是私心,就有趋吉避凶的意思。邵雍预测吉凶,想要前知,这就是趋利避害的心还没有除尽。”
火红的枫叶【浅谈】
1、什么是先生眼中的圣人?我想大概已经不局限于老子眼中的“后其身、外其身” 的圣王,更不是能未卜先知先觉的袁天罡、李淳风、邵雍这样的世外真人,而是以一颗良知的人,不趋利避害,不贵前知的几于道之大人。
2、虽然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但先生更进一步说至诚待人,用心做事,其他又何思何虑。人人都知道,兵不厌诈,兵贵神速。但往往忘记了,为人贵在诚:诚意、诚身、诚心。
3、有诚其意,其萌动便神机莫测,万事万物皆如鹤影投影在其寒潭中,纤毫尽现;如此,也就几于道,从而未兆先谋,履霜而知坚冰至,随时戒慎恐惧,应变无穷。亦如孔子言:“善易者不占”,不必有个前知的心,那已经是有个人私心了,总想抢跑或知内幕交易消息,那对大多数人是不公平了。
4、“几”是什么?是周敦颐说的:“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具备诚德,感悟神化,通晓几微,就是圣人。”几微,是隐微的预兆。圣人能觉察那几微的变化,遇到变化能够通达而已。如何几?只需要诚,诚则良知终彰显,静水照大千。
秋满山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