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人咨询小七,“我明明很注意保养,不熬夜不喝酒不抽烟,一日三餐按时吃,每周还经常运动,怎么还会时不时的得病呢?这不应该啊!”
确实,如果真如这位朋友所说,那他的身体应该很健康才对,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他避开疾病,究其原因是他忽略了“情绪”这个重要因素。
01
为什么说气大伤身?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稻穗是旱死的,骆驼是累死的,而人是气死的。”人真的会被气死吗?“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曾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多达200多种,70%以上的人会受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9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包括高兴、愉快、欢乐、喜悦、轻松、欣慰、悲伤、害怕、恐惧、不安、紧张、苦恼、忧郁等等,而生气只是其中一只罢了。
有人曾说:
“在诱发疾病的因素中,人们过于重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情志有了系统地认识,比如‘清明时节,切勿过悲,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阐述了情绪与疾病的直接关联。”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心理郁结精神萎靡,什么毛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情绪稳定精神愉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防病治病。
02
生病是情绪惹的祸
现实常常给我们一种假象,那就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也会伴随着情绪的变化;
比如烦躁焦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让我们以为是身体健康引发的副作用,却不知这是“倒果为因”,其实是情绪问题引发了身体问题。
大家想想,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觉身体不适。
比如,抑郁时肠胃不适;食欲不振,焦虑时头痛头晕;兴奋时心跳加快等等,小七说情绪与疾病具有相关性是有依据的。
心理情绪对身体疾病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
生理学研究发现,身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生理系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心理压力会影响心脏健康,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状态会对生理系统产生影响,比如焦虑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
此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生理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心情愉悦的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时间更快,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而负面情绪会加重疾病、降低免疫力、诱发心理疾病等。
03
萎靡的情绪比身体疾病更可怕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因为其有巨大的可塑性和成长性。
从身体层面来看,可塑性表现在身高、体重、肌肉等方面。
比如,每天都去健身房的人,身体更强壮,身材比例会更完美,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同样,人的心理也是可塑的,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一周后就会变成习惯。
如果你每天都处于负面情绪中,用不了几天,这种负面情绪就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然后,与之相关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也就变成常态了。
虽然心理层面的变化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是自己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我们自己肯定知道。
情绪施加影响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疲劳。
一般认为“疲劳”是由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工作引起的,但心理学研究发现,辛苦工作并不会导致休息后无法缓解的疲劳,疲劳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焦虑、紧张、烦恼,才是疲劳的真正原因。
一直以来,人们都低估了情绪的破坏力,其实萎靡的情绪,比身体疾病更可怕。情绪对于身体而言是一种能量,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心里的正能量降低了,外面的负面情绪就进来了。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天生多愁善感,遇事总往悲处想,爱发脾气,好吃醋,情绪低落是常态,最终抑郁而终。
人有七情六欲不假,喜怒哀乐贪嗔痴,都是人之常情。
但若任由情绪肆意泛滥,只会落得个日渐消沉、萎靡不振的下场。
身体就像我们心灵的记事本,里面藏满了过往所有或悲伤、或欢喜的记忆和故事;唯有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放下玻璃心,才能真正拥有长久的健康和欢愉。
真正的养生是做情绪的主人
人生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生老病死,不是贫困潦倒,而是情绪不佳。但有人会说,情绪来了,我们控制住不就好了吗?我们通常所说的控制指的是被我们压抑下来的情绪,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在我们体内,长时间下去身体就会深受负面情绪的毒害,产生疾病。
所以出现负面情绪,不压制、不抵抗,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情绪,那么又该怎样管理情绪呢?
在彩虹之门情绪spa馆中,色彩心理疗愈师可以帮助我们觉察情绪,看清真实的自己,再通过深海长眠、三日禅、茶、花、香道等针对性健康减压服务,教会我们通过接纳、允许、转化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经过长期练习,即使我们面临困难,也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应对模式,以新的积极的模式来应对,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氛围,让身体维持积极的健康状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