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如常开灯走进书房。每当此时,总想起释迦摩尼《楞言经》卷一:“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
想起初看见这句话时,就非常喜欢其中的禅意。故而有了想了解这段禅语的释义,大概是这样解释的:
“灯只是提供了光源,让眼睛有了看见事物的可能性。而并非灯看见了事物。再者,眼睛也只是接受光线的载体而已,真正能够对光线信号和视神经信号进行分辨的、真正具有能看见东西功能的是为‘见性’,也就是你的真心啊!”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能看见,却不是灯看见,灯只是使其显现而已。是眼睛看,而不是灯看。
“如是见者,是心非眼”。见性,就是见到东西的本性。这个能见的本性是心,不是眼睛。
如此,走入书房的我才是本心。我依着本心走入书房,借着点亮的灯,用我的眼睛看见了世界的本能。其实我们都是在借着外物的存在,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内心。
和朋友早起登山。春气景明,我们沿着道旁种漫修竹的石阶缓步登高,林中鸟声啾啾,松柏苍翠,春雨后的空气中萦绕泥土的香味。待及爬至山顶处,俯往红尘万丈的城市鳞次栉比的矗立着,彷如见未置身其中的自己如山间流动的雾气,远离这一切尘嚣,独自俯视着红尘。此刻,心中的觉性和时空的空性浑然一体,到了无以名状的清净之境,才感觉所有的内心的所见所明,才是真正经这自然洗涤的明净之心。
登山回到家,刚才的书房被阳光和煦地抚触着,阳光肆意地照进书房,能感知整个房间的温暖,此时,明了不是阳光洒满房间,是阳光照进心房,是心在感受温暖。
春生萌动,万物更新,投进书房的光中能看见尘埃飞扬的景象。窗外一棵树枝在风中摇曳,带动着每天不断从枯枝中生长出的嫩绿,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
万物在阳光中滋生,我们何尝不是。我们眼中所见的灯、阳光下的书房、红尘、飘动的尘埃,无一不是我们眼中的人生:黑暗与光明、欢乐与哀愁、获得与失落,都是万物和人生的日常,因了我们心性的存在,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阳光俯视着世间,照见人间内在的本真。
“不计年复年,且度日又日”。一切皆自然,皆由心性显。忽而,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