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贝:
今天我一边大扫除,一边听了几节精英日课。
我觉得内容太好了,忍不住分享给你。其中两部分。真希望有一天你也成为这么有学问的人。
1.
《那不勒斯四部曲》描写了一段奇特的友谊埃莱娜和莉拉。
莉拉有天才级的才华,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她自己也许认为这没什么,但是如果你觉得这很遗憾,那莉拉欠缺的是什么呢?
不是运气,莉拉缺少的是野心。
为了学习而学习,等于为了自己而学习,才华是自己的享受,这完全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除了为自己之外,还想出来做点事情,那你就得跟世界有一定的对接才行。你得虚心接受训练,你得耐心跟人合作,你得苦心做各种没意思的事,完了你还得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可能写成一本小说需要作家做一件特别爽的事儿,那就是挥洒才华 —— 同时还需要做 99 件没意思的事儿。
那是什么东西支撑着那些了不起的艺术家去做那些没意思的事儿的呢?是野心。
有的人只有野心,为了野心什么都做。埃莱娜愿意只是为了取得成就而做事。但是莉拉不愿意。莉拉绝不向任何事物妥协,因为莉拉没有野心。
莉拉对做自己很感兴趣,对做事没兴趣。
莉拉的笔记本,被埃莱娜扔了。莉拉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个小说,然后自己烧掉了。给埃莱娜的小说提供灵感的日子里,莉拉自己也在创作一个什么作品,但是她从未示人,最后跟自己一起失踪了。而对比之下,埃莱娜做每一件事都做成了,而且都起了作用。
作家把两个女孩摆在我们面前,就好像林黛玉和薛宝钗。我猜每个人都会更喜欢莉拉。但是每个人都会思考,自己是要做莉拉,还是要做埃莱娜。
学习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但是人生还有别的目的。
奥古斯丁说的猎奇、埃莱娜的野心,也都是目的。如果一个人不在乎别的,就想追求真理,没时间做事,那是求仁得仁,也不会抱怨什么。我(万维刚)认识好几个才华高而野心小的人,生活很幸福,他们真的是自带魅力,你见到这样的人就会心生亲近之感。
但如果一个人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边说着要求知一边又羡慕人家的成就,自己又没有太大野心去狠心做事,那就是人生观不够自洽。
哪怕你搞的是最纯粹的艺术,想要做成,也需要强大的野心。但野心又有一个破坏力量,可能会破坏你的内心。埃莱娜之所以有野心又没失控,可能也是因为她和莉拉的友谊是真挚的,这个友谊让她的内核更大了。
读书人应该怎么跟这个财富世界相处呢?这就好像练内功一样,既要练,又要防止走火入魔:你要避免被虚假的体验迷住,你要追求真理,你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如果要做事就得有野心,但是野心可别失控。
2.答读者问
娇儿:
万老师,您在前几期课程里提到了一个词“开悟”,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您能解惑下,如何理解这个词吗?并如何知道,自己在开悟道路上的哪里?
万维钢
开悟可能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我认为是探索者的特权。我们想象世界是一张无比复杂的地图,有各种道路和墙壁。很多人只在各自很小的区域内走来走去,而且每天都是被各种力量驱使着,忙忙活活一辈子就过去了。
有的人,却对这个地图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很感兴趣,想到远方去看看。首先他能这么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最起码他得知道有“远方”才行 —— 他得先看到一点亮光。但是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而且他会到处碰壁。他有时候想当个数学家,有时候想当个职业棋手,有时候想当程序员,好像都很遥远,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世界在他眼中就好像是个迷宫一样。他就这么不停地探索。
突然有一天,就好像天亮了一样,地图打开了,他看到了一条路线。这就是开悟。开悟常常是一瞬间的感悟,是“豁然开朗”,但是之前必须有一段长时期的探索。
我们解数学题、钻研学术、搞发明创造都会有类似的顿悟时刻。人们描述这种感觉,总觉得就好像是被动的、是什么外界的东西“赐予”了自己这个领悟。但事实上它是主动探索的结果。
来自日课:才华和野心
读者 Weiwei:
内心自洽,是不是需要一个信仰来支撑?
万维钢
信仰能让人迅速获得自洽。各种宗教、甚至包括像儒家的“气学”、朱熹他们搞的“理学”、也包括十九世纪兴起的一些政治意识形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给你同“一揽子三观解决方案” —— 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这里都有。你只要接受了这一套,从此就没有什么疑惑了,它给你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准备了答案。你要是还有疑惑,那就是你学的还不够精。反正导师都已经说完了,你只需要从他们的经典里找就行。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儒学之所以被人打得没有招架之力,就是因为佛教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 —— 什么生死轮回啊、因果报应这些 —— 而儒学只有一个很空洞的“天”。唐朝韩愈以下的中国的学者赶紧努力,发明了什么“气”、“理”之类的概念,含含糊糊弄出一个世界观,才算重新树立了国学。
这些体系都是自洽的 —— 但是它们之所以是个“信仰”体系,就是因为它们拒绝接受真实世界的反馈。我如此地信仰神,为什么还是破产了?可能因为你的信仰还不够虔诚。我们这么多文臣都在修炼理学,为什么大宋还是亡国了?天数茫茫不可知。
这些体系永远都有理,你不可能证伪它们。最可怕是还有一门心法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面对身边各种不如意,你不但不用困惑,而且还应该感恩!这不荒唐吗?只要默念“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内心永远都是自洽的。
我们应该追求自洽,但是不应该指望得到完全的自洽。永远都有困惑,终生都在探索,这样的人生更值得过。奥古斯丁虽然是个基督教神学家,但是我们很佩服他,因为他跟你讲理:上帝有些做法我也不理解,但是我不满足于不理解,我总在探索,试图去理解。这样的人绝对不会跟你说你只要信就行。反过来说,现在有些人,说专家是这么说的,你不懂你信就行,有的甚至要求别人盲目地信,真是连神学家都不如。
读者 HOLMES.MA:
我记得之前的日课里讲过,人应该想一想“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也就想一些别人的事情。而这本书讲的自身学习才是人的终极目的,这两个观点是不是有点冲突呢?
万维钢
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为了做*现在这个*自己。我们前面讲过艾格尼斯·卡拉德说的“渴望”理论 [1],认为人的渴望是感受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召唤,想要改变。那个自己,是 something bigger than 现在的自己。这就好比说我们爱国不是说要保持中国现在的样子,而是为了让中国更好。
读者 斌少:
在学习了《精英日课》,同时阅读了您之前介绍过的几本书后,我有一种感觉:您对于一本书的解读,保守地估计已经把当中有价值的部分,80%都萃取出来了,而且还拓展、结合了您的其它经验与人生思考,那您解读过的书是不是有点像榨汁以后的橙子呢? 虽然知道“每个人读同一本书都有不同的获益”、“解读不代表原书的全部,有些东西得自己去发现”……等等理由都明白,只是毕竟时间有限,值得花时间的东西不少。谈及理念和方法的书,与文学作品,甚至修仙小说不一样,后者哪怕跟你说了故事情节,书中的“价值”还是需要读者亲自去感受,别人的解说代替不了你的体验。 然而,方法类的书,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很多的书,还喜欢铺陈、列举出一些撑字数的内容,把一篇文章撑成一本书。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听您的解读,还需要自己去学习思考。但有些书,我感觉您的解读比原书、原文还更精彩、深刻。所以才有了一开始的疑问,很期待知道您的意见!
亲爱的宝贝,你从中有什么收获吗?
珍珠
2021/2/4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