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整理家务,一边听书。听到《遮蔽的天空》,这是一对美国的中产年轻夫妻,因生活虚空,也有点小别扭,于是去撒哈拉沙漠旅行,期望关系有所缓和。
然而这一去,他们竟然有去无回,双双命丧其中,令人唏嘘不已。他们内心其实是彼此爱恋的,可是以他们的性格特征,已经注定悲剧命运的走向。
两人在旅途中一再任性,认为“应该改变的是对方”,“时间是无限的,会有很多机会弥补。”被环境诱惑,不断犯错,堕落下去。
他们放任误会发生,从不直面问题去沟通解决,还各自出轨,让关系进一步恶化。在“苍蝇无处不在,水也不干净”的荒蛮之地,妻子难以忍受想回去,丈夫却认为,“时间一长,什么都能习惯。”
丈夫波特在当地染上风寒,临死前才终于吐露爱恋,醒悟,可惜为时已晚。妻子姬特开始细心照料,后来眼看丈夫生命垂危,竟不再救护,吓得夺路而逃。
丈夫死后,妻子还不醒悟,又害怕又无依,从此堕落下去,任由一个又一个男人主宰她,连精神都不正常了,再也没有走出沙漠。
这一对夫妻,任性、自私、害怕承担责任,就像“空心人”,遇到事情只会逃避。自我放逐不能拯救虚无的灵魂,只能让他们更加坠入虚无。
《遮蔽的天空》是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的著作,一经面世,便风靡世界。本书腰封上写着,“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波特夫妇感觉到了虚空,可是自身成长不够,根本不可能活出精彩人生。以他们自私狭隘的个性,无论在哪里,都无法自立自足,更无法得到幸福。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的五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依据需求理论分析:波特夫妻是中产阶级,不用为基本的生存生理需要担心,令他们陷入虚无的是在第三层次,本应解决这个问题,再向第四、第五层次发展。
可是他们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贸然去撒哈拉旅行,连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都难以保证,最后引来死亡之神。
底层人担心的是低需求,自顾无暇。高层次人追求的是精神,内心充实。中产阶级如果不思进取,就极易变成“空心人”,不愁吃喝,心灵上却动荡不安,无聊而随风飘摇。就像俗语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提到撒哈拉,就想到台湾作家三毛。三毛流浪撒哈拉的故事,文字之精彩,令无数读者神往。
三毛的父亲是律师,在台湾也算中产家庭。她一度受到精神困惑,后来留学西班牙,与荷西恋爱后,两人旅居撒哈拉,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生活。
同样是流浪沙漠,三毛的精神得到救赎。她的心灵需要爱与温暖,而与荷西相爱,两人恰好能给到彼此。同时,三毛读书,写文,热爱生活,自爱自律,让她如花般在沙漠绽放光芒。
反观波特夫妻,心如浮萍,都不自爱自律,不珍惜生命,怎么可能得到救赎呢?虚无的灵魂下,一切显得苍白无意义。
人的一生所需,不过爱与温暖。平凡的日子,如涓涓细流,需要珍惜。我们无论是叱咤风云,或是坎坷艰辛,不可否认的是,活着活着,就终将归于平淡。
诚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所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我们都是普通人,终将归于平凡。
《遮蔽的天空》带给我几点感悟:1,不要作,不要放任误会发生;2,别轻易试探,人性经不起试探;3,内心空空的人,走遍世界也枉然。
罗振宇说,“减去借口,从对外归因变成对内归因,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成长。”这句话多么精准啊。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真正理解“平凡”的意义所在,对内归因,不断学习,充实内心,才会越来越幸福。
拥有丰富有趣的灵魂,平凡的生活下,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独一无二,珍贵无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