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毛年谱(161):《论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

读毛年谱(161):《论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07:39 被阅读0次

    【读毛年谱(161)】1938年,毛泽东45岁。


    1938年2月27日—3月1日,毛泽东出席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抗战形势、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日军事问题。28日,毛泽东就抗日军事问题作了发言,指出:

    中国抗战最后是必然胜利的,但必须经过许多困难。国民党的腐败与共产党力量的不足,日本的兵力不足与野蛮政策,再加上复杂的国际条件,造成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即持久战。

    5月10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关于中日战争形势的报告。他说:

    现在蒋介石与我们的估计都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近《大公报》两篇社论态度变化,认为鲁南战争是准决战,否认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我们对于中日战争的估计,过去也有两种意见。

    我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因为中国是大国,日本不能完全吞并中国,同时中国又是弱国,须要持久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可见,在当时社会上,“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都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得到一个回答。

    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5月26日—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

    在《论持久战》中,他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战争的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个特点,速胜论者则根本忘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

    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他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和相持阶段中敌我斗争的形势,指出:

    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他阐明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作战原则和作战形式等,指出:

    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他进一步明确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

    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阐明人民战争思想,说: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他再次强调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他的讲演最后说: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演讲之后,毛泽东开始撰写成书。他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她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

    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

    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

    据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的《论持久战》各个版本:

    1938年6月27日,校完《论持久战》第一、第二部分清样。告出版科《论持久战》拟出单行本,是否可用一次排版印出。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论持久战》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亲自为英译本写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毛年谱(161):《论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im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