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都会伴随着一两个胖子,我也一样。在我还不是一个胖子的时候,我非常好奇,他们为何那么胖却对自己的身材非常满意。直到有一天我也开始长胖,本来我以为我会对自己非常厌恶,从而会产生十足的动力去减肥,但结果却是我非常快速地接纳了自己,我不再对胖有偏见,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并不难理解,我曾经以为我对胖子的态度是不能改变的,毕竟有一些胖子看上去的确让人不适,并且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部分胖子的确不太友好。但是,当我自己成了一个胖子,如果我再对胖子有意见,那就成了对自己的意见或是不接纳。更要命的是,这种有意见并不能让我真的在行为层面上去坚持减肥,那太难了。
如此我便产生了严重的内心冲突:我这么讨厌胖子,我自己也这么胖且减不掉体重,我该怎么办?为了缓解这种冲突,我要么还是逼着自己减肥,回到原来的身材,那样我就可以保持对胖子的态度了;要么我就要改变对胖子的态度,使得我可以接纳自己,回到内心的平和状态里。二者相比较,改变态度似乎就容易了很多,于是我非常快速和欢乐地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胖子。你看,态度的转变,本以为会很困难,但就这样轻松地发生了。
在《什么心理》这本书中,作者用一整章的篇幅,讨论了态度的转变,其中就涉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我们每个人对世界万物都有很多看法,这些看法和行为,以及各种看法之间都会有不一致的时候。当一个人感觉到这些不一致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非常不舒服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认知失调。比如你半夜12点本该睡觉,但是却因为某部电视剧过于精彩而追看到凌晨4点,内心油然而生的焦灼感,就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认知失调解释为:让你对世界的看法与你的所感所为保持一致。与大众普遍认为的态度决定行为相比,费斯汀格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反过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认知失调的重要观点。就像我成为了一个胖子之后,我在行为上无法保持减肥动作,那我只好改变我对胖子的态度。
当然,认知失调理论不只是能解释我为什么会对胖子的态度有所转变,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认知失调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在《什么心理》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理论。理论联系生活案例是《什么心理》最为突出的特点,它能够将心理学里相对晦涩的概念,通过案例的形式讲清楚,同时鼓励读者多思考,毕竟心理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学科,多结合生活中的事件思考才能真的做到学有所用。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很有来头:陈晓,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心理系副教授,硕导,从事心理学科研、教学与咨询培训已经有10余年了,可以说是一位资深心理人。
与其他大众读物容易掉进鸡汤和说教不能自拔不同,《什么心理》不讲大道理,只讲原理。因此,它的理论部分的确会有那么一点点枯燥,但好在都是为了分析生活实际案例所引用的,并且能够通过案例讲解让读者把枯燥的理论部分理解了。真正专业的人士,不就是讲出来的东西,谁都能听懂吗?
除了讨论态度,《什么心理》还涉及了自我概念主题,比如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脸上有一颗痘就不出门;归因的对应推论理论,比如“奇葩”的判断标准;两性冲突,比如如何处理背叛等等。可以说它囊括了大部分生活中的场景,就像书的封面写得那样:任何一页都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所以它非常适合想要提升人际关系、改善两性关系的人,也非常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因为恰当的例子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是想要通过心理学提升管理能力的职场人士,也同样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可以说,《什么心理》是一本让我感觉有些惊艳的大众读物,不仅专业而且通俗、实用,值得反复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