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这两天读书看资料,因为是记述相同的时代或者人物,从而产生了交叉对比,使人有种强烈的感觉,有的作者,之所以将书写的那样流畅自然,是真的加入了自身的现实思考的。
进而想到了小时候背下来的名言警句: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确实啊,其实读书多,真的并不能代表掌握了某种思想或者说更有文化。
你想啊,古代其实没有几本书的,一个古代先贤的阅读量,一生加起来可能也就只有我们偶尔一部网络小说的字数,但为什么古人却能挥挥洒洒几万言,汹涌而出,而且还文采斐然。
那应该与他们读书的方式方法与我们不同有关。他们读书的数量可能不那么多,但是他们却手不释卷,是他们读书速度慢吗?也不尽然!
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在进行着思维或认知系统的构建,持续不断地进行分析、思考和答辩。
他们每每成文,应该都是我们毕业论文答辩一般的程序和准备,无论对于什么选题,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深入的、有层次结构的整体思维展现。
而我们现在读书,功利性占一部分,娱乐性占另一部分,将本该进行的大量的烧脑活动简化再简化,所以就可能造成一种局面,看见了一本书,似曾相识,好像读过,但又好像很陌生。
那是因为,没有经过自己大脑加工和提炼的东西,很难在人的记忆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象,而只有那些你加入了自己思辨和处理过的“书本”,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加以存储。
这样想来,还是应该加强读书过程中的思辨劳动,让大脑高速地运转起来,并且注重读书的复盘,在一本书阅读完毕,合上书本后,仔细的梳理一下自己思维的脉络,将自己的思考、感触加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只有这样,读过的书,才能积淀成于我们有益的知识,留存下来。
对于现在流传广泛的听书、拆书一类的文章,个人感觉只能作为双手和眼睛不能解放时候的一种消遣,而不能作为代替书本阅读的加速器。
因为,无论是哪位大神的解读,都无法替代自己阅读时候的思考和主观感受,即使对书本的理解把握的再好,那也是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所以,还是自己老老实实读书吧,认认真真思考吧。人工智能已经如此的发展,难道我们自身,连思考这样复杂的运算,也要拱手让给机器占得鳌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