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但凡是个圈子,有那么一些人参与其中,所谓的完全平等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强弱之分、高低之差等因素都要在一个圈子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学校也不例外。
这样我想起了自己读初中时候初一的那天晚上,自己在睡梦中被冻醒,迷迷糊糊发现被子不见了踪影,宿舍大通铺,呼噜声此起彼伏,我只能偷偷地摸起衣服,穿上之后蜷缩身子,在伤心中慢慢入睡。
第二天,醒来后发现,不只是自己,周围的大部分人,统是衣冠不争、就低蜷缩睡觉的模样,让我想起整齐排列的条条虫子。
上午时分,终于有人告诉了我们被子的下落,是被隔壁初三班级大哥们全部取走的,我和刚来的小伙伴们顾不上悲伤,悄悄走进初三学长们的宿舍,在汗脚和烟草味交织的浑浊中,开始找寻被子之旅。
在被子叠好后走向教室的途中,我知晓了一个事实:初中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人必须要学着强大,才能不被人欺负。
比起我的幸运和领悟,周围几个低个子就不是那么回事,有的第二天就开始帮别人做着打饭洗碗的营生,有的则早已成为跑腿买餐道的“狗腿子”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渐渐知道,所谓嚣张跋扈的那群大哥,亦常常被老师叫在门前,大声呵斥,严厉惩戒,集体被罚“竖在校园”。
之所以有这样的回忆,是看到一则则校园霸凌事件在网络上展现、发酵、深思、无果之后的坦然。和我同时代的大部分人,包括比我年龄大的哥嫂叔姨,应该对此不会陌生。
个人的经验来看,校园霸凌从来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她早早就存在,并且还具有普遍性。翻开每个人记忆的硬盘,都可能储存着这样的片段,之所以不时常拿出来,是因为她的普遍;是因为在成长中的反面教育意义;更是因为,我们会认为这些事情随着往事,会最终消逝。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社会强弱分明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在校园里,人们认为的纯净之地,用着最简单和暴力的方式,诉诸盘剥。
转眼间,很多年过去了,社会强弱分明这个事实还在,但作为教育的一份子,学校里氛围的改变还是感受明显的,大部分学生个性意识很早就觉醒,校园里的公开平等远超当时,每年初三可能会有那么一小撮,不喜欢学习,善于搞事情,但大部分都只是恶作剧,所谓的霸凌只是个别中的个别。
但是,当我浏览网上那些视频,仍旧感到颤栗。一群学生围着一个,或狂扇耳光,兼拳打脚踢、恶语相向,更可怕的,莫名的小孩举起手机,开始录像,这种丝毫不能错过精彩瞬间的冷漠,让我对这群他们的未来,不敢想象。
所以,校园霸凌事件从一开始,我关注的就是这个拿着手机拍照的群众,这些孩子同我们那个时候“学长”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从此事中获取快感的途径和方式。前者只是恶意,而后者则是充斥的嚣张。在他们眼里:做这件事情不是偷偷地犯错,而是快乐地分享;不是暴力的犯罪,而是对别人无可奈何的回应。
我们是未成年人,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
我们是未成年人,犯错再大也不会到坐牢砍头的程度,你丫不能把我怎样。
网络可以延伸暖意,同样也可以漫洒冷漠,这些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在充满着血腥、凶杀、暴力发的游戏中长大,升级打怪、组团获胜业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点赞分享、蔑视一切已经成为他们的价值索引。、
我要说,一旦发生了霸凌事件,这些人早已不应该是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了。恰恰相反,在他们身边的我们,更需要警惕和保护。现实世界里,学校偶尔发生的学生群殴老师事件,不就是此类的缩影?
话只到此,于真实而言,也算个视角,我想,治理这些事件的时间应该不远,因为:
上帝先让其疯狂,才会让你灭亡。
我在静静等待着:法律走进校园,牢房为那些冷漠至极的少年打开。
——疯言疯语
根治校园暴力,
从根治社会差距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