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商学院
曾鸣:互联网的本质(长江商学院内部分享完整版)

曾鸣:互联网的本质(长江商学院内部分享完整版)

作者: cae6f12ddc62 | 来源:发表于2016-08-30 14:12 被阅读592次

    曾鸣教授精彩观点摘编(未经曾鸣教授本人审订)

    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互联网,2003年起做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2006年正式加入阿里。每当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很快就发现又困惑了,这个领域真的是变化异常之快。即使走过了14年,互联网整个变革也才刚刚开始,前面的路很长,但是机会也非常大。

    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可以用三个词来解释。我越琢磨越发现,这三个词的翻译太美丽了,把所有关于互联网的东西都讲出来了。这三个词就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际上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这三个词。

    关键词1:互联网

    1,联

    互联网的起步是“联”。英语的互联网是两个词,一个是Internet,一个是Web。Internet更偏指类似思科、华为这样的企业,他们建的是互联网基础通讯架构。“联”即联接,是当今整个世界的基础。

    Internet 1.0 是PC有线互联网,通过电话、宽带有线联接。现在大家讲的比较热的是Internet 2.0,即无线互联网,最典型的是WIFI、3G、4G这样的通讯网络,沟通的重心从PC走向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这两年高速发展并衍生出很多的服务。可以看到今天大部分人已经离不开微信了。Internet 3.0是什么呢?我目前没想到更好的词,但有一个被炒烂的概念,叫“物联网”。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这就是未来的互联网。有一个研究报告提到,我们今天能联起来的东西不到1%。如果联接的东西翻一百倍的话,将会是怎样的变革?所以未来的互联网就是把所有人、所有东西(指广义的“东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联在一起,而且让大家有信息和动作的互动。

    在互联网以前,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技术包括电话、电报、电台、电视等都是单向的,都是一方对多方的传播。但是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它最本质的、最关键的优势就是做到了互动。它能够有互动,有交互,有上传,有下行。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就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这个互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人机的交互。iPhone的出现对人机交互就是一个大突破。

    2,互

    如果用这样的架构来理解互动的话,那么互动1.0就是bbs。互动2.0是类似于新浪微博这样的产品,虽然是互动的社区,但是最大的特征是单向的关注,关注是它最主要的产品形态和互动的模式。互动3.0就是Facebook、微信这些产品。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双向的互动,点对点,任何人跟任何一个群体之间都可以在一个瞬间发生多维度的互动。

    3,网

    在“连通”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深入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在Internet承载的内容和服务的表现形式,即Web。Web1.0是大家最熟悉的门户概念,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在Web的展现即对互联的应用,在门户阶段虽然有互动的元素,但是最本质的沟通模式还是多对一,还是传播,所以大家把它叫做新媒体。当初新浪网涌现的时候,大家对互联网的理解是“新媒体”、“新传播”。它还是从门户这个中心点去传播的,虽然比原来受众大得多,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单向的互动。

    Web2.0就是搜索,即每个个体和搜索引擎发生关系,但是搜索的整个后台技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状结构。谷歌最早的搜索技术的突破就是确定互联网上所有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即根据每个网站和任何一个其他网站之间的联接来判断你的重要性。联接越多,说明关注你的人就越多,相对来讲重要性就越高。搜索引擎的核心就两个,一个是它对网页的处理要全,要把全部网页都搜罗过来做一个结构化的处理。谷歌可能有几百亿的网页,随时都在更新;第二个就是算法,它能不能算得出这么复杂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优先级。到了Web2.0时代,它的后台已经是一个网状的结构了。

    Web3.0其实就是SNS,即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也就是多对多,同时包含了点对点的一个天然的网络。我个人认为Web3.0是互联网产品进化到今天的一个比较先进的形态。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从“互联网”这三个字来理解网络的本质,而这三者是共同演进的。只有随着联接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的手段才会更加丰富、高效,才会在Web上产生这样先进的内容和服务。

    关键词2:云计算

    云计算是非常形象的词,更学术的词是Utility Computing,即把计算当成公共事业来提供。云计算表达了一个远程的大计算的概念。

    我自己对云计算的理解,是通过重新研究工业史来理解云计算对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电带来的革命。1893年爱迪生在曼哈顿第一次实现了商业化的电的传输和网络,这一平方公里之内,每个街区,每个家庭,每个店铺都有了电的照明。这是电的第一次商业化运作。

    最重要的变化出现在1905年,当时尼亚加拉大瀑布建了第一个大型中央发电厂,在尼亚加拉瀑布和纽约之间建了一个高压传输网络,从此开始有了电网的概念。到1920年,美国通过国家电网供电的比例占到了40%,大概到了30年代,这个比例就增加到了70-80%。因为国家电网的出现,电变成了公共基础设施,这才有了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领先的战略地位。

    我讲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新的工业革命中企业家的选择。第一个故事是福特。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想到的一个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卓别林在《摩根时代》里面流水线上工作。福特的T型车下线标志着工业时代的真正到来,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是全世界第一条用电驱动的流水线。福特本人原来是通用电气(GE)的电机工程师,他没有在GE继续工作下去,去把发电设备继续完善,而是把电的理念用在了一个通用制造的领域,创建了现代制造的起点,也就有了今天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概念也是福特最早创造的,他为了达到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就给工人提高工资。工人有了工资就能买更多的车,车的成本就下降了,价格便宜之后,就有更多的工人能买车,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所以汽车的价格在十年之内降了十倍,真正变成了一个大众消费品。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也很有意思。当电出现之后,爱迪生把通用电气变成了发电设备的制造商,但是当时爱迪生的助理却坚持认为整个社会的未来是电网,而不是发电设备。于是他自己从通用电气辞职出去建了第一个电网公司,最后这家公司变成了美国最大的电网公司。新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新选择出现之后,企业家的洞察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回到主题,一百年前重要的变化是电变成了通用的公共事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电走入各家各户之后,第一个家电产品是电熨斗,它对家庭主妇来说帮助最大,技术难度又是最低的。第二个重大的产品是洗衣机,它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三个是收音机,它开启了真正的家电革命。这些都是在通用技术达到一定社会覆盖率之后产生的大演变。家用电器的诞生是因为有一个核心标准的建立,即110伏的标准接口。所有电器只要接上它,就能跟国家电网接起来了。

    了解了这个大变化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所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当中,50%以上都是投在IT或跟IT相关的领域。创建一家公司,最起码要买电脑,要雇几个IT人员,这就像20世纪初建一个工厂,要先雇人来搞发电是一样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企业IT投入的利用率不到30%,无论是CPU、存储、带宽还是各种各样的人员投入,实际利用率不到30%。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低的效率。

    这个时候,由于技术的积累和逐步的演进,这个时候诞生了云计算。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它的计算量比不上电子“生日贺卡”的计算能力。60多年来,经过大型机、小型机、PC到net computing,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用公用事业的方法来提供电。用一句话总结云计算,就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接上互联网,就有计算能力的提供,要多少用多少,用多少计多少,这就是云计算。

    大家设想一下,当未来开公司,不再需要雇IT人员,不再需要问“我们要买什么软件”,你所需要的只是用你想要的服务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创新”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再一次爆发,因为进入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

    回顾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最大的一个壁垒就是固定资产的投入。一个创业企业家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然后去融资,要稀释30-40%的股权,还得预先买服务器。为了未来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的成长,用最昂贵的股权换来最不值钱的IT固定资产的投入。而这个规律正在逐步被打破。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动漫产业。大家都觉得动漫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后来我接触多了才明白,创意在动漫产业里只占1/3左右,动漫产业其实是固定资产投入巨大的产业。为什么只有大的动漫企业才能制作出大电影?原因很简单,动漫变成电影、电视的过程中,最大的投入是渲染,把原始的画面变成连续的3D影像。一个动漫公司至少需要一千台以上的服务器,才能勉强做渲染工作。越大的企业越有竞争优势,小的创业企业没有成本、时间优势,根本没有办法把创意变成一个相对高质量的产品。

    2009年我们开始做云计算,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给动漫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今年上映的一部类似好莱坞的动漫大片叫《昆塔》。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投资去买服务器做渲染,大概需要两年左右才能完成渲染。但是我们用淘宝的技术,大概两个月时间就把所有渲染都完成了,成本不到原来10%。淘宝的计算机群的计算量是非常大的,每天有将近一亿的人访问淘宝、有几百万的卖家、几亿的商品,高峰的时候占用资源非常大,但是半夜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计算资源释放出来,给这个动漫公司做渲染。所以一下子就把动漫行业的创新周期缩短了。

    第二个例子是淘宝“双十一”热卖。大家都知道去年创造了一个很惊人的数字:190个亿。去年双十一是我们第一次给淘宝卖家提供云计算服务。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卖家,在双十一的上午系统崩溃了,我们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在云计算的平台上帮他重新启动了全套的服务,卖家基本没有什么损失。这就是云计算的最大好处,可以瞬间扩容,你想要多大的空间,就有多大的空间。去年有个淘宝卖家平时的单量,可能也就一万多单,双十一那天冲到了50万单。50万单是什么规模?是某个电商一天的订单量。而淘宝的一个卖家在没有任何IT投入的情况下,就在淘宝云计算的平台上完成了。大家可以想想看他的成本优势是多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优势,今年的双十一,80%以上的天猫订单,都会绑在云计算的平台上。去年我们冒着很大的风险做了一个实战演习,有百分之十几的商家用的是云计算的服务,很成功地度过了一个巨大的峰顶。今年我们对于云计算的信心、对它的商业价值都有了根本的认识。所以再跟大家总结一下,云计算跟传统的IT自营的思维有所不同。

    1)首先,传统的IT企业,对IT的投入属于固定资产。云计算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来说,是运营费用,一个可控的运营费用,这个费用对整个资产结构、财务状况的优化,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其次,大部分IT设备作为自营的时候,是为了保证最大值时的使用,一定有巨大的浪费,绝大部分企业的平均使用率不到30%。使用云计算的时候,是按照电费的方式每个月结算,实际用了多少计算量,根据账单来付费,这样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浪费。

    3)最后,传统的IT方式,扩容的周期长、门槛高、投资大,技术门槛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业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它方面。但是用云计算可以享受最先进的技术,比如说安全。一方面大家肯定会关心任何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性如此重要,一个公共的平台对安全的投入,一定远远超过任何一家企业。去年一个资源型的网站,发表了对某个IT公司不太有利的言论,结果网站遭到了恶意攻击,两小时就被攻跨下线了。后来这个资源型网站搬到了阿里云计算平台就安全了,因为要攻破阿里整个安全体系,难度就非常大了,但是一个小企业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安全防护。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就不怕顶尖黑客或是这样的恶意攻击了。这就是平台跟一个企业之间的差别。

    瞬间扩容,不用为空置去付额外的代价,这是云计算非常大的商业价值,最后总结一下对云计算的讨论,还是刚才那句话,将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接到互联网获得实时的服务,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支付费用。

    当云计算成为这个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时候,我觉得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不是电变成了公共事业,不是福特在电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线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工业时代。同样,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他们的运营放在公共的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关键词3:大数据

    “大数据”可能是近一年来最时髦的词了。大数据真正的本质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联网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维。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

    1)在线。首先大数据必须是永远是在线的,而且是热备份而不是冷备份的,即不是放在磁带里的,而是随时能调用的。不在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你根本没时间把它导出来使用。只有在线的数据才能马上被计算、被使用。

    2)实时。大数据必须实时反应。我们在淘宝上搜索一个商品,后台必须在10亿件商品当中,瞬间进行呈现。如果要等一个小时才呈现的话,我相信没有人再上淘宝了。十亿件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叫大数据。

    3)全貌。大数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不再是样本思维,而是一个全景思维。以前一提到数据,人们第一个反应是样本、抽样,但是大数据不再抽样,不再调用部分数据,我们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数据,全貌的数据。其实叫“全数据”可能比“大数据”更准确。

    这是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在线、实时、全貌。

    大家做企业,最容易想到的两个数据应用,一个是市场调研,派个市场公司或市场部门做一个调查,去看下各公司什么反馈。第二个就是商业智能BI、数据挖掘,查看数据经营的报表。这是最传统的两个数据应用。这样的数据应用有几个典型特征:

    1)要知道准备达成的目标,从而主动收集这些数据。由于每个企业的计算能力跟成本不一样,数据保留多少时间、哪些数据能用,是有所不同的。而大数据是实时的记录数据。原则上,任何人上任何一个网站、做的任何事情,所有事情都会被记录下来,没有人事先做区分。所以大家不再去问,是数据就记录下来,所以这是第一个差别。

    2)第二个差别:参与的人不再是有意识的参与,而是无意识的参与,你是为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你用一次搜索,你就参与了谷歌的大数据搜集,因为你的每次点击就是一个数据来源。如果让你参加一个市场调研,80%的情况下你会拒绝,15%的情况下你可能会要求某种意义上的补偿。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地参加市场调研,因为它对你来说是个负担。但是线上的大数据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完全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利的行为。我上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我上微博是为了看新闻,我上百度是为了搜索,你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触发的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但这个无意识的行为,都为大数据做了贡献。

    3)第三个差别,单向和双向的差别。我们以前做的数据分析也好,都是先假定一个目的,然后拿到现成的数据,分析行为,来测试我的猜测。这些都是有一个单向的主导。大数据本质上一定是双向的,就像搜索,你点击搜索引擎点击的时候,你是给它输入了数据,它给你的结果就是它与你的互动,就是它带给你的数据价值。这个大数据本身也在随时为你创造价值,这样的话就变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正循环,双方都给对方贡献了数据价值。任何大数据应用,如果在设计时就没有这种双向、互利的正循环的话,是跑不起来的,本质上就不是大数据。

    最后一点还想强调的是反应速率,大数据的数据价值越大,它的反应速率就要越高。比如说谷歌的搜索,你输入一个关键字看到的结果,跟一个小时以后再输入同样的关键字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已经把一个小时内全球所有的点击重新计算了一遍,然后把信息做了结果优化再反馈给你。所以大家可以想想看,反馈的速度越快,它创造的价值越大,消费者参与的动机就越大。数据越跑越大、反应越来越快、结果越来越好、用户参与会越来越大,才能变成一个黑洞效应。这是我想讲的大数据的核心概念。

    互联网的本质,讲完这三个词基本上已经讲完了。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么用这种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互联网的思维,你先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你才能够去用互联网的技术。。

    关于“互联网精神”

    讲完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之后,接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下基本的推论。基于互联网的本质,我们会得出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才叫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事情?我刚才讲的那三个,已经把评判标准告诉大家了,拿这标准往上一套,基本上就知道是不是大数据的应用。那么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呢?

    1)平等。为什么是平等?这是由技术决定的,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2)开放。为什么要开放?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联接就越多。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联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联接越广、联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由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联接。

    3)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其实“来往”本身就是互动,有来有往嘛。

    4)最后一个最实际的,是迭代。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计算,不再是数学理论。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

    以统计为例,统计的理论都是在计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用一种算术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够倒推出总体的状态。统计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论、数学理论,而大数据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算法的优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论,我只是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中回归,来逼近真实。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首先打出去,然后再校验,只要有双向的反馈,我总是离真实越来越近。所以迭代是互联网整个产品的最关键的一个基石。跟这相关的还有A/B test,这也是互联网的特殊性跟它的技术架构决定的,比如说要测试任何一个产品,我可以把淘宝流量的1%切出来,先给它试这个东西,试完这个程度我再把它放大到20%、80%。迭代跟A/B test的结合使用,让互联网企业的效率远远超过传统企业所能想象的。

    5)最后一点是演化,而不是计划。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刚才讲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质上不是通过一个完美计划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演化的方式,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这是互联网精神。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最后总结一下,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从一个最大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了知识经济。这些话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为不断的喊,今天我们才可能跨过这个门槛。我把云计算的普遍使用,当作这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当然云计算作为一个公用事业,达到30%或40%的覆盖率,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已经像100年前状态,即1910到1920年这十年快速发展的状态。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云计算,大数据变成了可能。如果没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让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大数据,数据的成本就把你压垮了。

    我们在从一个机械系统的时代走向一个生态系统时代,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的话,工业时代则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根本不需要你们的脑袋,我只需要你们的手跟脚”,所以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资本跟异化了的人,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两个新的东西,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资本“Capital”,在未来再也不会占据那么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资本市场的整个评估,还是以股东利益作为最大化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德鲁克写的《21世纪的挑战》。这本书,对未来整个大趋势的变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了知识经济对于我们每个人到底会怎样。大数据只是知识经济落地最实在的切入口,当云计算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基础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大数据,云计算是为大数据服务的,而整个互联网输出的就是计算能力。人们提过super computer超级计算机,而互联网就是最大的一台计算机,它输出的就是全社会所有需要的计算能力。

    当这三位一体的东西开始走向正向循环的时候,知识经济就真正开始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面临着跨时代的变化,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太多的可能性。如果不是100倍空间的话,至少几十倍的空间是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大型技术革命,早期大家总是高估它的影响,会有一轮一轮的泡沫;但是中期大家往往会低估它的影响,觉得这些不过是概念而已。当你觉得它是概念的时候,它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开始茁壮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鸣:互联网的本质(长江商学院内部分享完整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wf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