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头到尾背一遍《唐诗三百首》,313首,总用时172分钟,录音78:28。还算是个不错的成绩。
上次背《唐诗三百首》,还是大年初一,新年的钟声刚敲过,我就开始背唐诗,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庆贺新年的方式,其乐无穷。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一,相隔十天还是很熟很熟,以后就按这个频率来复习,剩下时间攻关其它诗词。我希望能把宋词、苏州诗词、诗经、千家诗等都搞到如唐诗一样倒背如流,目标是熟背2000首!
如荷存在也说,背过的诗词不复习是会忘记的,我更是。《诗经国风》160首曾经很熟很熟,一年多没复习,就生疏了,再拿起来,估计需要半个月全力以赴。《宋词三百首》中的220首也背过无数遍了,但是不复习马上就会丢。前年背过的400首最美苏州诗,一半都扔掉了,等背完现在的《苏州诗词三百首》,要把两边整合一下,争取熟背苏州诗词500首!⋯⋯
但是所有愿望暂时还只能停留在虚无中,因为我要把精力放在走读苏州上了。
初九登穹窿,好多学友都说很可惜报不上我的课,我说当然,因为我向梁老师请假到2月1号,很久不带走读了。
人是有惰性的,沉浸在诗词里久了,就不想出来,只想一天天都过这神仙般的诗意生活。
可是我的假期满了,梁老师立即为我排了本周末的走读课,一场是团队预定的小朋友走读,另一场是成人走读课,苏州教育博物馆。
我在教育博物馆做志愿者好多年了,这个建在园林里的博物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曾经是文史工作者,对苏州人物特别感兴趣,教育名人自然在我关注之列。最有意思的是,我出生在教师之家,曾经是我们家唯一没当老师的人。但是因为分区,2001年阴差阳错去了教育局,在教育科滥竽充数八年,管幼儿园,管中学学籍,还兼任幼儿教育教研员……,教育对于我来说,是个特别亲切的话题。
从昨天起就在重读苏州教育的相关书籍,感觉以前写的讲稿太粗糙了,决定重新写。
历史上的苏州,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教育事业在全国遥遥领先。从“南方夫子”言偃首创苏州教育,到唐代李棲筠建立学庐,范仲淹捐宅设州学,苏州教育方兴未艾。吴中学子在隋唐以来的科举中出类拔萃,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状元数在全国遥遥领先。
1905年废除科举后,苏州教育在近现代再次冲上高峰,设新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民国时期名师辈出,苏州老师编著的中小学教科书风靡全国;当代教育光彩夺目,到2018年,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到117人,在全国名列前茅。
建在苏州古城醋库巷柴园内的苏州教育博物馆,用翔实的资料展示了苏州2500年漫长曲折又成功的教育历程、令我们骄傲的辉煌成果。
苏州教育博物馆还是苏州百座博物馆中唯一一所建在园林里的博物馆。南宋时它是苏州状元黄由的家,清朝道光年间为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后重修扩建,清幽典雅。
走读教育博物馆,不仅可以走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的历代教育名家,了解苏州教育发展史,见识历代学生课本和用具,还可以欣赏到精致优雅的苏州古典园林,在愉悦心情中边走边读,一定会收获满满。⋯⋯
很多有趣的故事有趣的人,读书其实比背诗更轻松愉悦,背诗要达到成功彼岸才能体验快乐,比如我背唐诗很快乐,但是在行进过程中载浮载沉挣扎的时候是很艰苦的,比如宋词对于现在的我,明明背熟的句子,就是藏在脑海角落里不肯出来,这时候是很苦恼的。
但是读书不会,读书任何时候都是顺畅的,即使有吃不准读音的字,一查就明白了。读书的过程,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蹭蹭上涨。
那天有学友说,卢老师的课,不管讲什么,抢就是了,总会收获满满!真是感动到我了。其实我带走读,只是提前替大家多读点书,然后分享给大家,半瓶水晃晃而已,有时候简直就是现学现卖。
跟“走读苏州”团队中十来位博士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想起来,我就感觉自卑到尘埃里。
只有加倍努力多读书啦!教博走读备课,这次我精读泛读加起来,要读十本书。
深深感谢学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争取不让大家失望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