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轨迹的思考
晚上打开哔哩哔哩,以TED作为关键词搜了一下,点开了一个视频,名字叫做《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节奏》,演讲的前一分钟里,校长给一群即将完成A Levels考试的学生(A Levels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讲述了一个未来的完美人生:
18岁成人,22岁大学毕业,25岁工作稳定,30岁之前买房结婚生子,35岁之后人生轨迹就会定型....
对于在中国的我们,35岁会后之后还要继续奋斗,为孩子上大学、买房子继续准备,这可能就是45-50了,然后再帮孩子带孙子、孙女,到七八岁的时候养养老,教科书般的一生的节奏就这样过去了,而且我们大部分人的潜意识已经按照这个固定的程序来了,一旦没卡上节奏,还会特别焦虑和慌张,最典型的就是父母的催婚问题。
这应该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眼里的人生,内容可能不一样,但大体节奏应该就是这样了,没卡上节奏,多少真的也是慌的。
难道人生只能如此吗?
幸好,还有别外一种声音,在视频一分多钟后出现的一位老师说出了另外一种观点:
有的人在16岁就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在26岁时改变了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却还是单身;有的人结了婚,却等了10年才生孩子;
有的人身处一段感情,爱的却是别人;
有的人明明彼此相爱,却没有在一起。
我想说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https://img.haomeiwen.com/i6008121/bd61eb37eb1dd043.jpg)
听完这一段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为什么要为了卡节奏而卡节奏呢?我们一切的目的不都是为了追求我们想要的吗?我们为什么要用那种标准的刻度尺来限制住我们的人生呢?一辈子都在节奏,一辈子都不会快乐,最多只是消除了一种莫须有的恐惧感,消除了空虚而已。
我们要从枷锁中逃脱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灵魂,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一种节奏都值得被尊重。
看完之后,隐约想起这个视频是去年或者更早时候在朋友圈刷爆过,现在看看依然有用,经常看一下,也提醒我们勿忘初心,另外,以后我也打算把这些好的视频整理起来放到一个菜单专栏里,可以随时翻翻,让心回归本源,公众号叫初心街,也是想多聚集一些这样的能量。
今天比较好的三件事
01 重新启用公众号
昨天听完白雪的公众号分享后,今天就重新解冻了我的公众号,一看注册时间,竟然是2015年,一个冰封5年的公众号就这样解冻了,一直在想起个什么名字呢?看过白雪公众号的设计,也很适合我想要的感觉,把公众号作为自己的一个延伸,并不是去做一个营销号的特定主题,所以最后起名为初心街,我自己写的东西也是由心而发去表达一种感觉和感受,也会去整理一些能够提醒我们回归初心的视频、文章以及方法。
02 KEEP
依然是平板支撑入门和圆肩驼背矫正,又矫正了一个驼背矫正的动作,其实仔细去体会每个动作的肌肉拉伸感以及配合的呼吸节奏,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03 Photoshop
现在都是一大早直接先刷一课,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快速选择这个工具,这个工具我之前从没用过,没想到在某些场景下这么好用。
再说一些需要改进的事儿:
今天工作效率还可以,不过还有待提升,在家里办公更需要注重保持专注。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其实之前就有一个想法,每天都去了解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最初是怎么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之前也做过一些,只是没有记录一下,以后打算每天了解一样并且写在这里,易经系辞有句话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对我们享用的所有物品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是这样,但保持着一颗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去探索一下它的本源,不也挺好的吗?
今天就说说“饺子”是谁发明的故事。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