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主:在接触中国农业史的过程中,我总要遇上关于“风水”的问题。尽管今人的生活习惯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但寻找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直面的命题。既往开来,从错综复杂的神秘风水中抽离并还原那一丝真意,以启发自己去面对往后更加复杂的环境,于是就有了写作这篇文章的冲动。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想传达的内容,那就是:“寻找秩序、创造秩序、维持秩序是生命的本能。”
——候鸟应时动,鱼龙逆水行,农家听风雨,万物随天心
天地有秩序,万物才能由此化生;仰赖秩序而生的生物,就会主动去寻求秩序,以存其生。观察日月运行、风雨变换、物候更替,从而把握自然的秩序,指导起居和农耕,是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要的事情,风水之说,源头即在此。
一、风生水起:观风云,候天之风水
人活命仰赖草木;草木的生发需要光热和雨露;每一场雨露的来临,总伴随着风云的变动。观察风云变动,可以预测雨露的来临以及季候的变化,于是古代就有“风角”之术,和专门“候风”的职位。
要观察和描述风云,就要用到方位。日出日落,是人们在自然界最容易观察和定向的客观事物。于是人们将太阳升起的方位称作东,太阳隐没的方位称作西,面向太阳光的方位称作南,背向太阳光的方位称作北。古今中外所有人类部落,都会选择这四个方位来定向。在此基础上细化,又分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合起来就是八方。
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的古中国人,长年累月观察到东南风盛行的季节,正是春夏,此时东南风带来雨露,润泽大地,万物生发繁茂,于是古人就说“东南有生发之气”。至今北京许多四合院的大门都是开在东南的,民间不少古村落的村口、水口也是位于东南方位,皆有接引生气之义。这是大的风候。
四合院,上图源于网络季候风有其共性,但时常会有短时的变化,预示着短暂的天气改变,预测这种改变的作用往往更巨大,孔明借东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东风不可借,但长期观察得出天气改变的迹象,即可把握时机。像我在北京读农大时,在宿舍阳台可观察到冬季学校烧暖气产生的雾柱,正好可以用来观察风向的南北。北京冬季刮北风的时间最多,而每当变成南风并且铅云较多时,我就知道马上要有雨雪天气了,屡试不爽,在北京的朋友可以试着观察一下。
赤壁之战,上图源于网络但天气的预测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现在,天气预报最准确的,也就是预测3天以内的天气大致情况罢了,而且由于覆盖范围大,具体到局部小地方和一天内的具体时刻,就更不准确了,有时还不如你直接观察天色。所以,在缺乏仪器和气象卫星的古代,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能有多高,想想都知道。假如下雨和不下雨的机率各占一半,那么3天之内都是晴天的可能性为八分之一,3天之内有雨的可能性为八分之七,如果是你来搞预测,你会怎么说?人总倾向于惦记不愉快的事情,3天内都很顺利平稳不见得会在意,3天内偶尔有些小磕碰就不容易释怀,于是悲观就往往成为活着的常态,也就容易相信能帮忙“消灾解厄”的算命先生或风水师了。这也是各种迷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但有晴有雨才是人生常态,未雨绸缪方为平安之道。知道每年都有雨季,就应该疏通河道、确保湖泊的蓄水能力,不要随便围湖造田、乱改河道;知道每年都有旱季,就应该自觉维护水利、井灌设施…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提前做好准备尤为关键。
二、藏风聚水:相山河,察地之风水
同纬度不同区域,海拔、地质大环境不同,光热资源差别巨大,即使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大环境变动,局部的小气候也是千差万别。相山河,寻找宜居之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山河的学问,其中最为通俗的一句话就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阳的最早本义其实是日光照射。在北半球居住,山的南面是阳坡;站在湖泊水体的北方,往往因阳光的反射而明媚温暖,所以古人将其归类成阳性,也建议居住在这些地方。
山南水北,上图源于果壳网而居住地还需要考虑水源的远近、水泉的甘苦、气流的缓急、耕地的多寡、土层的厚薄、草木的疏密、山体的峻柔等等,落到细处都是一些很实际的学问,需因地制宜去考察。因为过于具体而多样,传统的理论反而未必能有很明确的指导,往往需要经验的积累。
理论上指导的,通常是从大局看形势,看是否能够形成风藏水得的格局,以及保有来龙去脉的生动。各种山脉、丘陵、水流形态被安上各种星象、五行的名称以定吉凶,将目标地点左右前后的山体或建筑附会成四神的星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其中有没有合理的地方呢?
上图源于网络有。比如背后有玄武靠山,则寒冷的北风不至于过于肆虐;将左右上风口处的山称作青龙,要求其务必高大,也是起避风的作用;下风口处的山称作白虎,要求其低缓,则有利于气流的疏通,三者结合起来使得居住地气流静缓而又不凝滞,温度平和、气流通畅,从而利于人们的休养生息。不仅居住地的大局需要这样,家居的门窗通气也需要把握这种原则,忌通风过于猛烈或气流交换不畅。而讲究河道的舒缓、忌直来直往、大开大合、直对门户,则是源于人们的水患意识。
但这些理论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人的主观选择、好恶从而判定的吉凶。对于不熟悉古人精神风貌、民俗习惯的现代人来说,很多吉凶的说法显得特别幼稚可笑。不过,这背后的因由和应用却很值得思考,可纳入到环境心理学的范畴。
三、山水有情:人是最重要的风景
拿一块火星上的陨石给一个小孩看,他只会知道那是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还不如河里的鹅卵石好看。假如观察对象换成了一位陨石专家,他恐怕会激动万分并小心翼翼地捧着,在陨石的纹路中看到火星的图景、太空的寂寥以及穿越地球大气层的惊心动魄。
上图源于网络一件文化系统中的寻常物品,哪怕普通得像筷子,都会触动这个文化系统的观察对象脑海中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使其感觉熟悉、信赖、安全和愉悦,即使观察对象本身并未觉察。由一个个观察对象所组成的社会大环境,又会处处充满了这些文化符号,进一步营造出整个系统的文化特征出来。
古人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将逐步累积的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天圆地方思维观念、十进制的计数方式、干支纪年方法、八方十二时辰的计时定位系统、北寒南热东润西燥的地理大格局、阴阳五行的抽象属性等等,糅合成一套模拟天地万物人事变动的宇宙观和预测工具,创造出他们所熟悉的秩序,并将秩序中的符号重新赋予周围事物以意义,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延绵千年的文化。传统风水在建筑格局上的营造以及对山形地貌的判断,本身未必有什么确凿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这些环境的选择和营造,对于受这套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影响的人而言,则是创造了让他们熟悉且安心的氛围。心神安定,方可安居乐业,风水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
上图源于网络而说到底,这些创造出来的符号,本身就是对自然秩序的一种模拟。人在自然界存活繁衍了数百万年光阴,深层的潜意识里充满了自然的具象和秩序。风云流动的曲线,花叶舒展的对称,自然色调的渐变,苍天之蓝,果实之红,大地的绿意生机,花草的芬芳气息…都是让人熟悉且心神舒畅的事物,能够让自然中挣扎求存的人类,找到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天地孕育了人,人能觉察到自然的美和善意,从而赋予山川流水以情怀。山水有情,源于人心有情。由情义出发,人能够主动去改变环境的风貌,不管是捡起地上的一块垃圾,还是用自然农法改造一片田地,或者在渔舟中放声而歌,给路人一微笑,雕琢一件让自己愉悦的工艺品…一切所为,皆为风景;千人千景,成就我们身处的社会。她的风水是让你愉悦,还是难受,都有你的身影在里头。
最后,借用香港著名填词人邓伟雄先生的作品《万水千山总是情》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莫说青山多障碍 / 风也急风也劲 /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 / 水也清水也静 /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 不怨天不怨命 /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如果放眼望去,万水千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可观可赏、有情有义,那是何等的自在与安适。
END
斋主:这篇文章写了改、改了写,花了不少心思,如果能入您青眼,欢迎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