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就是我眼中的高适,高适眼中的李白。
![](https://img.haomeiwen.com/i9043621/8c2fdff8c03992e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43621/98f44fb2e84eeb1c.jpg)
在高适与李白的交往中,唐代有名的大才子一个个亮相了,有崔颢,张旭,杜甫,王昌龄,岑参,孟浩然,崔宗之,王维,贺知章,丹丘生,李邕,白居易,张说……
有的远远望之,比如孟浩然;有的只是一场酒局,比如崔宗之,王维等;有的只是一首诗,比如崔颢,贺知章,白居易等;影片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李白和高适。
影片结束后,我问一同前往的小家伙,“李白和高适,你喜欢谁?”
“都还好吧,李白能喝酒,喜欢笑。诗写得好!”言下之意,小家伙是偏爱于李白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份洒脱不羁,豪放气概,几人能比?
他的诗作千古流传,更是有“诗仙”之称。
我却是偏爱于高适,高适年少一读书,眼前如有一只只蝌蚪在游走,又加上口吃,可谓是妥妥的“学困生”。无奈,他只能舞枪弄棒,苦练高家枪。后家贫潦倒,不得不外出闯荡,施展抱负。
途中遇到李白后,他跟着李白到了黄鹤楼,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他们几次在此相逢。他跟着李白学习了相扑,这帮助了他日后顺利地进入军营。可以说李白在高适的成长路上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
李白与他一年相约在扬州,让他遇到了裴十二(女子),一番武艺上的较量后,他输了。他没有因为裴十二的一番话而消沉,而及时行乐,过着今日有酒今日醉的生活。他重回梁园,通过“学童读一句,他学一句”的方式苦读诗书,苦练高家枪,以待有机会施展抱负。
后来李白入驻长安受宠,给高适写信“速来长安,速,速,速。”
高适去了长安,看到了饮酒作乐,诗兴大发的李白。高适很痛心,“一醉,何时能醒?”
高适再次选择回到梁园。
对于高适的口吃,李白几次大声告诉他,“你总有脱口而出的时刻”。这既是说他总有一天可以流利的说话,又是说他总有一天可以脱颖而出,成就斐然,人尽皆知。
我偏爱于高适,因为他的严谨,他的刻苦,他的坚持,他的诚信。
因为坚持,他不断地学习,无论在诗作方面,还是在武艺上都是取得很大的进步,本来相扑是李白教他的,后来却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高适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他答应李白“一年之约”,他就在规定的期限内赶往扬州与之相会。李白却是“见到高兄真是太高兴了,没想到你会来。”他完全忘记了这个约定。
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与哥舒翰有个“十年之约”,他最不愿意就是入幕府做书记。却是因为惜才郭子仪,也幸好他救了郭子仪,才有了后面的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才得以安稳。
跟着哥舒翰一路走来,也成就了高适,高适在军旅生活中得到了历练。乱世出英雄,高适一下子提升为节度使,终于实现了他报效朝廷的远大志向。
最终的一战,本以为败局已定,没想到李白再次帮了高适。年少时李白告诉高适如何骗过自己的对手,就是考虑到所有的细节,做起来都像是真的,甚至自己都认为是真的。于是,高适骗过了我们所有人,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最终却是成全了严武。
高适在一生中遇到的很多人,他们个个都是千古流传至今之人,在那时有的死去了,有的流放了,有的遭受牢狱之灾,而高适却驰骋战场,如王者归来。他也因此成为“边塞诗人”,诗作流传至今。
谁曾想过这曾经是个妥妥的“学困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9043621/c547133a5b0a27d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