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逻辑思维4大基本原则:
- 将结论明确为“是/否”
- 通过“因为”“所以”来思考
- 结合事实
- 切中论点,顾及整体平衡
逻辑思维的5种模式:
- MECE / 逻辑树
- 矩阵图
- 流程图
- 关系图
- 假说检验
四大基本原则
将结论明确为是与否,避免使用暧昧的词汇,例如“各有各的好”、“可能...也可能”、“也许...或许...”、“都可以”,但是类似这种论调可以加个前提条件,如“如果今天下雨,你可以使用这把雨伞,如果大太阳,你可得戴帽子啊”,这样就是一种明确的主张。明确的结论和逻辑思维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般,不可分割。明确的结论有被问及“为什么”的风险,不过借由逻辑思维,可以用所有人都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清楚得出结论的原因。论点和结论之间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在做判断时,也需要果断。即便面对暧昧的灰色区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前提,来做出明确的判断。
三段论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概括为“根据—所以—结论”和“结论—因为—根据”这两种。前者是从“因”到“果”,后者则相反,这与另外两种连接根据和结论的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意义相近。三段论法可以将结论和原因以及支撑原因的根据连接起来,能有效避免话语中的逻辑漏洞,同时也能降低被质疑和反驳的概率。例如,像“今天我要吃大餐,因为我很开心”这种就很容被问及“问什么开心?”、“为什么开心就要吃大餐”,我们试着换下面这句
“今天我要吃大餐,因为我很开心。老板今天早上宣布我升职了,吃大餐能让我感到幸福”
虽然也有可能被问及“为什么吃大餐会让你幸福?”,不过对于这种提问也可以用模式“MECE/逻辑树”来解决,这个在下面的模式里会讲到。
结论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越是接近数字、数据的论据,越是难以被推翻(前提是统计有效)。以事实为基础的论述可以由上面的“三段论法”延伸为“最终结果—因为—根据1—因为—根据2......根据Z(事实)”和“根据(事实)—所以—结论1—所以—结论2......—决策(最终结论)”。逻辑的展开,需要不断“归纳”或“演绎”,才能得出最终结论或引出最根本的根据(事实)。虽说数据接近事实,但是在使用二手数据时要注意,第三方数据可能是为实现其他目的而作的统计,直接照搬则有可能产生误差。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百分百正确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一些普世价值观或公认的事实如“1+1=2”一样,谁都想得到,毫无价值,因此也没必要追求百分百正确的事实。
不切中论点等于浪费时间。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主要论点是什么,然后平衡地思考。明确主要论点是为了在正确的方向投入精力和资源,确保这些投入是有价值的,而平衡地思考可以避免在逻辑思维中局限于片面的情况,可以通观全局,在没有遗漏重要论点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论点的深挖程度可以更具其对决策的重要程度来确定,例如,对结论有九成影响力的要素,就花费九成的时间来深挖。
逻辑思维的5种模式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想要按逻辑思维得出高精度的结论,就必须着重检查是否有重要因素被遗漏,以及是否存在相同要素的重复。尤其“遗漏”的存在会大幅削弱说服力和解决问题的效果,这一点需要特别留意。虽然MECE强调“无遗漏”,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就可能本末倒置,为了“逻辑”而偏离了“思维”的目的,而且MECE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例如,如果执着与将人分为“男性”和“女性”之外,还要考虑部分存在性别认知障碍的人,就偏离了对人分解的原本目的,而且浪费时间,因此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存在重复是难以避免的,但同时,必须尽一切可能确保没有重大的遗漏。
“矩阵图”将信息按两条轴(切入点)做成图标,使复杂的内容能以视觉形式被人直观地认识到,SWOT分析法就是典型的表格型矩阵图。矩阵图的另一个优点是,轴有无限多的组合方法,连初学者也能轻松使用,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轴的改变,分析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流程图”是用过程来把握整体,帮助你掌握构造和解决问题。通常建议沿时间序列或因果关系等流程来思考整理,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
“关系图”能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以可见的形式加以展现,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理解、整理和分析,例如“五力模型”。关系图中出现的要素可以按照MECE体现。
“假说检验”是用来提升逻辑思维效率的“思考工序”。遇到很难的问题,可以葱手头有限的信息中,提出可能达成目标,解决问题的假定结论(假说)。在此阶段,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的结论作为假说。可能的话,最好能再加上些他人想不到的创意。在做一个大致框架然后搜集信息,检验并修正假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