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本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一个有地位、有收入、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但是因为一篇文章(被删减过的投稿给报纸的读者来信)中的政治因素而受到“迫害”,最后保住了性命却丢了医生的身份,后来为了谋生不得不成为一个玻璃擦洗工。而在这样的情况之后遇到了原先在医院工作的老同事,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只能潦草收场。托马斯也感叹道:
失去地位的知识分子的境况无一例外,情况永远都是这样,让人看了不舒服。
首先,这里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或者说阶级意识。医生这样的体面的工作,决定着托马斯的社会地位,而作为一个开药的小员工或者玻璃擦洗工对托马斯而言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并不“体面”,社会地位和收入相比之下都是较低的。即认为医生这样的显示出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职业是较高阶级的,而出卖劳力、不能显示出知识分子价值的是较低阶级的。
其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迫害,基于政治因素。捷克当时被俄国入侵,对于如何对待外族入侵的问题分成了两派,而不符合当局的态度就被打击为“异端”,会遭受到警察之类的威胁和迫害。并且那篇文章也是被删减了三分之一,是被报纸编辑利用了,并不能完全表达托马斯本人的意思,这也类似于“文字狱”,因言获罪,但是本人表达的意思却被抛在脑后。
再次,在做这种不喜欢、没有很强的动机的工作中,托马斯体会到了“轻与重”。做医生的时候,自己身上肩负着很重的责任,也有那种动机一定要做好,这是重却快乐的;做玻璃擦洗工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做好,反而变得十分轻松。在这轻与重之间,究竟何者更好,这很难说。
最后,就是托马斯本人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或者称为人情世故吧。(我愿称之为社会功利学)以前同事不同意他却也会对他笑脸相迎,现在同事赞同他的做法,却也选择逃离他。
轻与重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