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路上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看到第九章,作者在仔仔细细的分析如何阅读论说性的文章。作者把阅读有难度的论说性文章时出现的细枝末节拆解的极为细致。以至于我不时的对号入座,感慨,这就是发生在我读考研文章,国外文献时遇到!
作者分析的过程分明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出现,而我并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去解决这些困难,相反,我回过头来“解决”我自己。我在心里说“是我不够好吧?”“我能力不行吧?”“我怎么总是弄不明白呢?”
我把“我”放在知识的前面,时不时冒出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让我讨厌这样的学术文章,让我想回避它们。于是我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想,自我接纳到底是不是“危险的”?
当一个人什么都“自我接纳”以后,会不会得过且过,会不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会不会沦为平庸?
可这次的阅读中,我感受到的确是“不接纳”带来的看不见的退缩和无声的影响以及由于讨厌这些“不断的自我批判”的声音导致的天花板。
表面上,“不接纳”带来的动力,难道会在意识的深层变成桎梏?
而接纳之后呢?会不会真的丧失前进的动力?会不会“幸福”的不愿意延迟满足?
我不知道。
爬上过街天桥,绿化带的勒杜鹃郁郁葱葱;远处木棉花也开的正好。
我想,一棵大树不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高”才有动力长成参天大树的。
一株小草也不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美”,才有动力开的花团锦簇。
“悦纳”会不会剥夺我们前行的动力?我还是拿不准。
但我想,既然已经用了30多年证明了“不接纳”并不能让我过得更幸福美好,不如试试,哪怕一年的“全然接纳”会带来什么样的人生。
也许“我”真的没那么“与众不同”,而是非常的普通。
普通到,我遇到的困难,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见的,而非因为“我”多糟。
普通到,我遇到的迷茫,是每个人不同阶段中的迷茫,而非因为“我”多脆弱。
普通到,我遇见的懒惰、贪婪,是人性底层共通的“底色”,而非因为“我”多不堪。
“悦纳”是回到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海洋。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