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纵横研究院产品设计专题社区
《绝密原型档案》——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

《绝密原型档案》——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

作者: yilimibomb | 来源:发表于2019-11-04 21:53 被阅读0次

        《绝密原型档案》这本书主要适合产品新人同学。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核心的部分是“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的思维”,当然这本书还具体介绍了移动端页面的一些控件、一些页面类型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好的画原型,在这一块就不细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书了解。

        本文主要会将这本书上思维上觉得比较好的点,结合个人的一些实例和思考分为两个部分来分享。

    一、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

    二、一些值得学习的思维和观点


    一、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

    步骤一、拆分任务

    1、基于真实场景

        1)找有哪些角色。我们抽离出来看整个任务过程,就会发现除了用户自己之外还有很多角色参与其中,不同角色的任务完成才是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比如,用户要完成一个购买任务,必然会和售出的角色有交流;用户要完成一个问路的角色,必然一个被问的角色给予用户答案。(即有入有出)

        比如本人在做问卷系统中,以为角色就涉及到新建问卷的用户和回收问卷的用户,但其实在企业里面不止这么单纯。在企业用户反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新建问卷的用户后面还有个领导在背后提问卷要求,要根据数据来查看发问卷的效果,然后再根据效果来调整问卷内容等等。那么这位“领导”的相关功能需求和“潜在体验”其实也会需要考虑到任务过程中。

        2)我们找到这些角色,通过角色的不同来拆分与整理任务。

        举例:

            问卷新建者-新建问卷内容、设置、分享问卷、发布问卷

            问卷填写者-填写问卷

            问卷新建者-查看问卷回收数据

        3)初次的任务整理后,可以先找出精简的任务流,看哪些是可以减少的。

       举例:

       新建问卷标题、描述->新建问卷题目->问卷设置->分享问卷->发布问卷->填写问卷->回收问卷-问卷数据分析

    2、调整任务时间轴

        可以通过检查任务先后顺序、合并任务的方式来节省任务的时间。

        举例:

        新建问卷的时候,其实可能会需要同时修改问卷标题、描述和题型。那么新建问卷标题、描述->新建问卷题目其实就可以合并成一个任务。

    3、转化成为线上任务

        在线下流程基础上,制作线上流程。那么产品和系统的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用产品替换某角色,如解决资源的资源方。

            2)用系统替换人工,如消息通知

       举例:

       比如问卷发送给限定用户,系统就可以替换人工,通过消息通知告诉这些用户你有一份问卷需要填写,而不是新建问卷的用户一个个去打电话或者当面发放给这些填写用户来填写。

    步骤二:任务流程推理

    1、有哪些角色和行为

        a、把任务细化为行为,每个人物由若干个行为来完成,每个行为由“谁”“做什么”构成,即某个角色完成某个行为。然后把这一系列行为串联到流程中,包括不同角色之间是如何流转交接的,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流程方案。让上一个行为衔接下一个行为,就能顺利整理出一个最初的流程图。

       如,任务”新建问卷“就包含以下行为:

              1)设置者x新建问卷:问卷名称、问卷描述

              2)设置者x添加题目:单选、多选、填空题

              3)设置者x预览问卷:检查问卷效果

               ……

        b、核心任务的角色行为是什么

        可以调研一些使用场景,然后罗列出来,找出重合部分,并找出更频繁的使用场景。对任务进行进一步简化。

        c、让方案落地

        通过分析一些使用场景、常用场景,比如流动性强,由于技术限制,参与人无法过多等,进行审查、删减方案,从而做出一套更合理的方案。

    2、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1)必要条件。这个任务进行,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当满足这个必要条件和没满足这个必要条件时该如何解决。如必要条件【与会人的好友也已注册】:好友如果没有注册,那么系统调用用户的通讯录或者微信等发送注册邀请与会议信息。

          2)必然结果。每个行为行成的必然结果。如填写完问卷后,形成问卷记录

          3)行为类型。角色行为有两种:操作和判断。判断某个条件是否符合进行判断。只有两个结果,“是”、“否”。判断结果决定了接下来的操作是什么。

    步骤三:流程转化界面(只要确保流程跑通即可,不需要过于美化)

    1、可以先按照流程图画需要哪些页面,然后在页面中写下需要的内容列表,即信息架构。比如新建问卷页面分为:设置问卷名称、描述、题型……

    以此类推,把关键的页面内容梳理出来,然后再将内容转化为组件或者元素,如输入框、图片、文字、时间选择器等。

    其实这样就可以先把必要的流程和内容先理清楚,再变成样式而已,可以减少对某个具体元素的纠结时间。

    2、可以做一次可用性测试,可以按流程全部走一遍。也可以为原型中可操作的按钮制作链接,并且邀请用户使用原型,确保用户能够通过操作这几个页面,完成核心流程。

    3、决策时,请选择平庸的方案。对用户而言理解成本低(常见的典型操作),并且有高度扩展性(随时可以往里填充内容)。

       以上三个步骤分别产出以下三个产物:

                1、业务流程图:各角色的任务流,是产品的基础骨架

                2、界面流程:页面形式表达操作的核心逻辑

                3、产品低保真原型:核心页面和操作,用户最早的可用性测试

    二、一些值得学习的思维和观点

    1、有一种说法是同理心,但是往往会将自己当做用户。建议先抽离出来去审视整个任务,如果用户的视角是一条小路,那么我们的视角不仅仅是看到用户的道路,还要能看到与用户接触的其他道路。从这个视角出发,对任务进行拆分,会从线下开始思考,然后转化到线上。

        其实就是需要有全局思维,了解实际线下场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用户可能就只想到自己在乎的那个场景,自己关注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容易有局限性。

        这让我想到我现在的一位产品前辈举的例子,比如用户提个需求说我们要做个线上借物品的应用,能用支付宝、微信方式来付款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你还需要考虑,整个借物品的过程,用户可能是手机没电的情况,那么用户需要付现金;又或者用户可能是手机又没电、又没现金的情况,用户就需要急着借一把雨伞回家,那怎么办?

        这种情况就是去借东西的各种道路,需要从线下实际场景开始思考,再转化到线上。

    2、我们应该以用户行为来决定操作方式与界面,而不是用功能推倒界面。

    3、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需要有融入本能的基础知识和足够包容的接受能力。

        我的理解是:

        融入本能的基础知识: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和融入本能。首先需要有很好的基础知识,当然这部分真的需要很好的去积累和学习。有了这部分知识后就需要不断地通过实战去使用,去融入本能。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从多个数据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就不适合用下拉框,因为数据多了用户会不好找。所以可以是下拉框+搜索的形式或者是弹框中有分页列表的这种形式。

        足够包容的接受能力:接触各种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人群,然后包容并且接受,但是淡定对待。其实这就是十分重要的心态问题了。

    4、在原型阶段,在进行流程与架构设计时,要重视扩展性。如果大家有新的想法加入,或者犯了一些错误,前期灵活的架构可以确保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选择完善新想法或者弥补出错误。当预期到项目需求不稳定时,可以遵守以下原则进行原型设计:

    1)功能不相关:不同的功能之间尽量少挂钩。

    2)流程大而全:流程尽量完整,能够满足大部分同类产品的设计。如果我们设计的某一个流程与竞争对手不同,不能确保这个流程是不是真的优于对方时,不妨一开始就预留出这条道路,以确保未来接手这个产品的人有别的想法不至于做大的改动。另外,减功能远比加功能简单得多,功能越简单,需求方就越想加东西。所以,不如一开始就考虑全面,研发评估时间时再砍掉细枝末节。

    一个完整的流程被砍掉,比在流程上添加新的枝节更容易被人理解,大家都知道,因为这个东西不重要,所以才被砍掉。

        其实这个是我最近接触的两个项目中才发现注重扩展性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后台设计。客户的需求不断,指不定今天要A,明天就要A++,如果不提前做好一些空间和逻辑的预留,设计得太死了,那么到时候客户一加需求,功能就只能呆板的叠加或者推倒重来。对于一些作为基础数据,且可能复用性较高的内容,也建议作为基础数据单独维护,方便后面各种系统调用。

    5、真的招聘过就知道,优秀的员工很难找,对于一个合格的员工来说,长期关系的捆绑是为求安全感,并不是随你“出生入死”。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负责任的同事,建立可追踪的项目制度,不管怎么样的合作形式,他都会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

    6、先输入,再输出。小孩从小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输入”的过程,但是成年后,这个能力会退化,正是因为如此,年龄越长,就越需要有意识的输入。

    观察的对象积累,应该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果在你想要设计某个东西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也要慎重考虑,一个不太有经验的设计师,如果看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作品,就无法逃出对手的“陷阱”,因为积累不够,所以可参考的也仅有同行。如果你没有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到或者记住什么东西,在你需要想法的时候,就少了很多可选择的道路。

    解构对象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物体分开来,才知道每个部分都承担了什么责任,为什么要有这个部分,这个部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只有知道怎么分开,才知道怎么组合,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部分,剥离是再创造的前提。

        这就有点像学画画和设计,需要先学会观察一件事物。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需求。以及观察用户行为、听用户反馈,反推其需求

        输出:这也是我今年参加一些产品分享大会的最大收获。输入后一定要有输出,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输出又会促进你不断地输入。

    7、当你是一个好的使用者的时候,你也会是一个优秀的生产者

    8、观察现在与过去,得到一个公式,用这个公式套用未来,推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我们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理解越本质,可参考的价值就越大。比如,人类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使用手机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小,我们推测眼镜的销量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几年以后眼镜的销量或许不升反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绝密原型档案》——如何将线下需求转化为线上原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gl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