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春风暖阳

作者: 门后有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9:24 被阅读71次

    文|民国十年

    让读书,成为习惯。

    提起朱自清先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背影》、《匆匆》亦或《春》了吧?而鲜闻这之外的文章。当然,也许是身边的人大都是博览群书而羞于锋芒毕露,而我才是那个孤陋寡闻之人吧?其实,我倒希望是这样。如此,身边便少白丁,而多鸿儒,见贤思齐,近朱者赤,生活岂不美哉!

    此三篇妇孺皆知的文章,其之经典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却偏爱朱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

    喜欢上这篇文章已有一段时间,初闻还是在某平台里的一个栏目里。朗读者大概是一位青年男子,声音甚是悦耳,文章从其口中传来,不禁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孩子们望着白煮豆腐冒出热气时那眼巴巴的样子;与老友夜泛西湖时周遭的宁静与光影;台州大方窗下,母子三人脸上挂着的天真的微笑……仿佛尽在我眼前一般,听罢久久不能忘怀。

    之后,买来原著细读之,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在其儿时的冬日里,父亲常做水煮豆腐给孩子们吃。围着小洋锅(铝锅)的兄弟三人,由于身高有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这时父亲便会起身夹起一块块儿嫩而滑的豆腐,放在孩子们面前的小蝶里。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小洋锅,热闹地吃着。那一刻,豆腐的热以及父亲的爱,好像驱除了所有的寒冷与苦涩,每一个人心里都只剩了温暖。

    由此,不免想到家父。虽然父亲没有为我做过白煮豆腐,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与呵护。时至今日,已经年过花甲的父亲还在为这个家奔波劳碌着。确切地说,更多的是为我——三个孩子当中唯一一个还未成家而仍在念书的我。去年暑期回家,和母亲闲聊。母亲说父亲已经几个月没有揽活计了。问及缘由,原来几个月前,父亲在工地里,不慎从五楼摔了下来……说话时,已然痊愈。但其间,却对我只字未提。每次与母亲通电话,临挂前,父亲总要接过去提醒我几句“在学校要吃好、休息好,不要太省,照顾好身体”这般的话。而我大多时候,只是报以寥寥数字“嗯!我知道!”却再无其它。我深知,这个年纪,本该安享晚年的父亲,都是为了我才这般拼命,想到这些,我的心上总是惭愧的。

    再次回到文中,已是多年后的另一个冬天。先生与S君、P君夜游西湖,月光下,小船中,波光粼粼,灯火两三,大家都不言语,只有均匀的桨声。不时,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读文至此,已然忘却了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也忘记了我是谁,只觉得自己也身在那小船上,与诸君一共赏西湖,对诗文。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些博览群书之人,面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壮景,总能吟出一两句诗来助兴。而反观今日的我们,大概只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掏出手机,机械地摁一下快门,如此便以为美景已被定格,世界已装心中。而殊不知美景是要用心去欣赏的,而非用镜头去面对。相机抓到的只是一幅死板的图片,而智者用心感受到的却是真真切切秀色可餐的景色。

    纵观全文,仿佛一个完整的人生经历。开篇记幼年时有父亲相持;文中道长大后有朋友相随;文末言成家后有妻儿相伴。而最令我为之动容的也正是最后这一幅画面。

    又是冬天,先生与妻儿四人来到了台州。山脚之下,人烟稀少,甚为荒凉。作为外路人的他,除了去学校工作,便别无去处。尽管台州生活是那么地清贫而单调,却依然没有丝毫地打击到这一家人内心那份对天真和乐观的坚守。当先生从街上回来,看到大方窗下,并排地挨着母子三人,脸上都挂着天真的微笑向着他。生活再清苦,环境再不堪,也抵挡不住家里的春暖花开。正如文中所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诚然,朱先生的家庭与老舍笔下《我的理想家庭》比起来,或许还不够理想,但是,其家人的这份天真、积极的态度大概已经到了理想的境地了吧?而这也正是我极为欢喜和向往的。

    在台州的这一个冬天,正值民国十年,深受感染的我,便以“民国十年”为笔名,带着这份感动、这份天真,尝试着开始写一些短文,试图带给他人些许温暖。深知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而读书也正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书籍将会成为我人生的精神伴侣。而对于每一个人,无论将来行文与否,读书都该成为他的一个能够坚持下去的习惯。毕竟,它对我们保持内心的这份天真,或多或少是有帮助的。

    读完《冬天》一文,合上书本,我的心里暖如春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日里的春风暖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hh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