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村民印象中的“地主”

(第二章)村民印象中的“地主”

作者: 大可can713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16:59 被阅读0次

    村民印象中的“地主”

    《现代汉语词典》对“地主”有两个解释:一是“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二是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在此取前义。

    我出生在解放后,对解放前的地主缺乏客观了解,只是在书本,或影视作品接触过,形象除过丑陋,心灵还有凶恶的一面。比如欺男霸女,比如行凶打人,结果大多是:恶有恶报。

    过去,村里似乎也有地主。他们的言行,在村民眼里却很善良,他们的生活,近似于法国的“葛郞台”。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大意是村里召开忆苦思甜大会,特邀村里最穷的一位老人登台演讲,让青少年接受再教育。老人说了一句话:“过去老先生家是粥后翳(读音为yì)人呢!”老先生好像是我村“地主”。粥后翳人,是句土话,意思是地主给长工碗里盛的粥,堆成一座小山,人端着碗,看不见粥后人的脸……

    村民有此一说,说明确有其事。登台演讲的老人是谁?原先还有印象,如今想不起他的名字。老人是否说过此话?我也只能凭印象而记。以前村民将此事当作笑话,笑过后,体会其中意义。由此可见,过去地主并不可怕,对长工的生活,也不是苛刻无情。

    据村里老年人回忆,过去地主,生活一般都很艰苦,买地置家产的钱财,大多为省吃俭用而来。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很特别:一是读书识理,二是克已复礼。祖先认为,读书可以明白事理,可以发家致富。克已复礼,是句老话,过去因为这四个字,搞过一场全国性运动。所谓克已,就是克制自己某种欲望。复,可理解为恢复,也可理解为讲究。礼,自然为礼义,或礼节,或礼仪,或礼貌。这样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让子女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干活的人们,自以为低人一等。尽管是一地之主,没人给你春种秋收,你就不会坐享其成。所以家教甚严,礼义甚重。出门碰见人,总是张口叔叔大爷,闭口婶子大娘,从不直呼其名。

    想起如今有钱人,自以为腰缠万贯,财大气粗。指手划脚的同时,以为老天爷为大我为二,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其实人若失去礼义,有万贯家产,又有何用?

    说起地主小气,想起村里一位老人。老人下田锄苗,先将鞋放在地边,赤脚下地……

    人们见后不解:你那是为甚?

    怕磨烂鞋!

    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

    以前,村民只靠土地生活,遇个好年景,风调雨顺,还能多打几石粮食;遇个歹年景,就叫你有想法没看法,有看法没办法。

    如此行文,没有替地主翻案的意思。有关“冒号”,也不必因此给我戴“帽子”。大可天性胆小怕事,且人微言轻,即使将我打倒,也不会将我村地主,变成四川“刘文彩”。

    以上且为一节,就此搁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村民印象中的“地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kx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