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周一,多云
昨天下午,逛完吴文化博物馆,沿着指示路牌,走到宝带桥。路旁的红梅白梅开得热烈,游人依在梅树下拍照,一片喧闹。
太阳好,气温高。没走几步,已出汗,脱了外套,穿着线衫,一身轻。努力回想第一次与好友来探宝带桥的情景,具体到底是哪一年,实在想不起来。只记得桥边的石狮子和一座凉亭,还有通往桥路上的杂草,估计是十几年前了。
五、六年前,再次探访,桥两侧都是工地,继续深入,周边都是工地,宝带桥暂时封闭,无法前往。现在才知,那年应该就是在建吴文化博物馆。
运河中的船只桥南面,有路牌,墙体上,还有详细的图文介绍。虽然,了解宝带桥的历史,此刻阅读重温,亦有收获。
避开斜港大桥拍摄宝带桥,又称长桥和“苏州第一桥”,南北走向,与古运河平行。桥东侧是大运河,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口,全长316.6米,由53孔连缀,是我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连拱石桥。
唐朝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筹建此桥,变卖束身宝带。当地士坤深为此举感动,纷纷解囊捐赠,兴工建桥。为纪念王仲舒捐带建桥义举,人们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远摄53孔的宝带桥,把运河和太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谓“半入吴江半入湖。”
宝带桥历史上修建了很多次,桥额题的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但是就在那年,英国洋枪队为镇压太平军,打拆了大孔,致使连塌26孔。
一千多年来,宝带桥根据需要屡修屡建,依然保留着曾经的样式。历经千年,饱经风霜的宝带桥以曼妙妩媚的身姿成为吴中一大胜景。桥体两端各有一对石狮,桥北堍现仅剩一只,桥南堍有两只石狮。在26孔与27孔间,西侧有一石幢。现在的宝带桥是1956年重修的,如今,宝带桥在航运上的作用已被淡化,在它的东边,挺立着一座全钢结构的双层大桥——斜港大桥。交通便利,但拍摄宝带桥却有了难度。换了好几个位置和角度,依然无法拍摄到满意的画面。
宝带桥在身后登上宝带桥,从南往北走。走了一半,再折回,因为发现西面有一条与宝带桥平行的小路,三三两两的游人拿着手机在拍摄,想着他们的角度拍摄宝带桥更有利。
走健身步道想起刚从澹台湖展示园过来时,有分叉路,一条上台阶,一条的健身步道。停下问路,一位小伙子答,上台阶的话可以通到宝带桥面,走健身步道的话可以观望宝带桥。
透过杨柳怕桥孔折回后,回到分叉路,再走健身步道,果然这边的游人更多。一路皆是景,芦苇、梅花陪伴两侧。
宝带桥10分钟后,转弯,宝带桥静卧于东侧河面上。河旁的杨柳已吐露嫩芽,走近河摊,远摄宝带桥。运河中的货船一接着一艘,俨然将画面拉至历史的长河之中。运河水声涛涛,为古老的石桥留下了风雨兼程的深沉印记,更让江南文化在水光船影间,有了生生不息的表达。
吴文化博物馆值得一逛,宝带桥更值得走一走,看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