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上)

《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06:00 被阅读0次

第一条:

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知至善,惟在于吾心,则求之有定向。

明明德,即修己以求本心;亲民,即爱民以安百姓。明明德唯一的目标是止于至善,亲民唯一的遵循也是止于至善。

明明德和亲民都是从心上求,让心之本体完全主宰人的行为,这就是至善。换言之,心的本体就是至善。

至善只能向内求,从心上求,懂得这个道理,就是知止。知止,人生便有了定向,方向正确,修身的整个过程便有了遵循,这样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止于至善是最终的目标,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因此对治学者老师更重要的是知止,也就是定向,更多的时候,王阳明称之为立志。

立志止于至善,对己是明明德,对人是亲民,而落脚点在修身,故修身为本。贯穿修身始终的是诚意,诚意的终极境界是至善。因此,修身是一个不断去恶从善的过程。

从王阳明的这条注释可以看出,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所谓的三纲,在王阳明看来并不是并列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对己明明德,对人亲民。

王阳明的这一理论,主张一切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穷事物之理开始,实际涵盖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阳明心学三核心,“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二条:

“明明德天下”,犹《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大学称之为“明明德于天下”,修身以明德,仁爱天下各族百姓,各族人民和谐安定,则天下太平。

第三条:

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

心之发动便是“意”,因此“意”的本体是本心,而本心即良知;人的“意”体现在事上,事是意的对象和载体。体现本心之意,即诚意。

诚意事亲,就在日常事亲的行为上去修正,使我们对待父母的行为都合乎天理,我们在事亲的过程中不再夹杂着私欲,在事亲这件事上就达到极致了,这便是心至诚,而行至孝。

心至诚,即知致,没有私欲夹杂其间,所发之意便不会自欺,这就是诚意;意诚,则俗世的种种诱惑就不能动摇我们的本心,放逸之心回归本心,这就是正心。

可见,正心不是静坐冥想,而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事上。

相关文章

  • 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

  • 《致良知》文选第17~19篇感悟

    17,《大学古本序》 阳明先生对朱熹后来关于《大学》的修订不太认可,他一直提倡学古本《大学》,所以为《大学》古本做...

  • 大学古本序

    新的一天从学习阳明心学开始,不断用行动重新编码自己。今天学习《大学古本序》第二天,了解到我们的感受和情绪并不是由外...

  • 《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dà xué]儒家散文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

  • 【传习录读书札记80】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治学之路

    第135条(《答顾东桥书》之五》原文节录: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

  • 2020-02-19——阅读笔记-《传习录》

    原文: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1】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

  • 读经、研经工具书选择

    1.释经学类: 必读《释经学原理》-伯克富 必读《正义解经》-麦卡尼 克莱顿 选读《基督教释经学》-兰姆(有争议,...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14)

    十七、大学古本序 1、本篇启发、感悟: 需后续结合《大学》古本及朱本原文等及相关资料,反复琢磨、推敲、领悟。 2、...

  • 《大学》选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古本傍释》选读(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m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