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知至善,惟在于吾心,则求之有定向。
明明德,即修己以求本心;亲民,即爱民以安百姓。明明德唯一的目标是止于至善,亲民唯一的遵循也是止于至善。
明明德和亲民都是从心上求,让心之本体完全主宰人的行为,这就是至善。换言之,心的本体就是至善。
至善只能向内求,从心上求,懂得这个道理,就是知止。知止,人生便有了定向,方向正确,修身的整个过程便有了遵循,这样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止于至善是最终的目标,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因此对治学者老师更重要的是知止,也就是定向,更多的时候,王阳明称之为立志。
立志止于至善,对己是明明德,对人是亲民,而落脚点在修身,故修身为本。贯穿修身始终的是诚意,诚意的终极境界是至善。因此,修身是一个不断去恶从善的过程。
从王阳明的这条注释可以看出,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所谓的三纲,在王阳明看来并不是并列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对己明明德,对人亲民。
王阳明的这一理论,主张一切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穷事物之理开始,实际涵盖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阳明心学三核心,“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二条:
“明明德天下”,犹《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大学称之为“明明德于天下”,修身以明德,仁爱天下各族百姓,各族人民和谐安定,则天下太平。
第三条:
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
心之发动便是“意”,因此“意”的本体是本心,而本心即良知;人的“意”体现在事上,事是意的对象和载体。体现本心之意,即诚意。
诚意事亲,就在日常事亲的行为上去修正,使我们对待父母的行为都合乎天理,我们在事亲的过程中不再夹杂着私欲,在事亲这件事上就达到极致了,这便是心至诚,而行至孝。
心至诚,即知致,没有私欲夹杂其间,所发之意便不会自欺,这就是诚意;意诚,则俗世的种种诱惑就不能动摇我们的本心,放逸之心回归本心,这就是正心。
可见,正心不是静坐冥想,而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事上。
网友评论